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洛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 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等2个规划的通知

2022-10-15 13:39 25748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洛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洛阳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926        


洛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

枢纽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深刻把握交通开路先锋使命定位,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对于我市加速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指导我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与《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衔接,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服务支撑我市“9+2”工作布局和“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聚焦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推进洛阳由交通节点城市向交通枢纽城市迈进,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1.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民航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依托,农村公路、内河水运为基础的交通运输网络。“十三五”末,全市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约20000公里。

高速公路网络加速成型。“十三五”期,围绕完善“三纵三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建成通车济洛高速洛阳段、尧栾高速洛阳段2个项目、75公里加快建设渑栾高速渑池至洛宁段、二广高速(市区段)改扩建等5个项目、约211公里;积极谋划郑州至洛阳、伊川至偃师等10个高速公路项目、约470公里,目前已全部纳入新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十三五”末,全市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75公里,通车总里程达576公里,规模居全省前五。

普通干线公路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围绕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山区瓶颈路、断头路建设等,重点开工建设国道G310、G343、G208等13个项目,加速完善“三纵五横”国道网和“七纵九横三联”省道网布局,五年新改建干线公路204公里;不断加大跨黄河桥梁建设力度,省道S240吉利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新国道G208黄河大桥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黄河两岸交通联系便捷性显著提升。“十三五”末,全市普通干线通车总里程达2435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占比约67.9%。

农村公路条件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旅游路、产业路、扶贫路等精品线路50余条,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创建新安、孟津2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汝阳、栾川、宜阳等3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此外,创建市级示范县2个、市级示范乡33个;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向自然村特别是贫困村延伸,提前一年实现所有2756个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道路交通条件持续优化。

快速通道网络逐步完善。“十三五”时期,围绕服务支撑我市“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持续加强六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重点谋划实施中心城区与周边六组团五个方向的放射状快速通道网,以一级公路标准建成洛宜、洛吉、洛新三条快速通道、通车里程达55.9公里,持续推进洛偃、洛伊东线等快速通道建设,“一中心六组团”快速通道网络逐步成型。

铁路通达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围绕提升我市铁路多向通达能力,开工建设浩吉铁路、三洋铁路“一纵一横”两条普速铁路、里程约136公里;深入谋划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推动形成“十”字型高铁网络布局;持续推进联通郑州、济源等一批城际铁路,不断完善铁路网络结构。“十三五”期,浩吉铁路建成通车,新增运营里程9.8公里“十三五”末,我市境内铁路运营总里程达302.8公里,其中高铁85公里。

内河水运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内河水路运输结构调整合理,水路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内河港航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嵩县陆浑港航中心、洛宁县大石涧库区、栾川县金牛岭库区、汝阳县前坪库区4个港航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宜阳县柳泉河东渡口、三乡滩子渡口和洛宁县东吴渡口3个渡改桥项目;推进宜阳县沙坡头渡口、南寨渡口和洛宁县河东渡口、北坡渡口、窑瓦渡口、蒿坪沟渡口6道渡口提升改造;积极谋划推进中国大运河河南段)、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等项目,内河水上交通安全持续保持稳定。

机场航线网络不断拓展。“十三五”时期,洛阳北郊机场按照“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思路,大力拓展国内航空市场,积极开辟国际航空市场,开通洛阳至三亚、天津、大阪等国内外航线,新增鄂尔多斯、三亚、大阪、河内等多个国内外通航城市,形成了以“洛阳北京”航线为核心,以“洛阳长三角”、“洛阳珠三角”航线为骨干,以“东北洛阳西南”航线、“西北洛阳东南”航线为支撑、逐步连接起亚洲主要热点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新格局;同时承担高强度的飞行教学训练和航班运输保障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末,国内外通航城市达31个其中国际通航城市3个,有力促进洛阳融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和经济带。

2.枢纽城市地位持续强化“十三五”时期,围绕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积极推进洛阳由交通节点城市向交通枢纽城市迈进,不断完善洛阳龙门站、机场站、火车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洛阳铁路枢纽功能逐步完善。“十三五”时期,依托徐兰高铁洛阳龙门站和洛阳火车站,开工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现与地铁、长途客运、公交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和近距离换乘;重点打造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铁路货运枢纽,积极开通洛阳至中亚五国、洛阳至俄罗斯等班列,实现中亚、中欧班列(洛阳)零的突破。“十三五”末,洛阳龙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投用,洛阳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南广场主体工程完工,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枢纽功能持续增强,铁路枢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洛阳机场双高引领趋势显著。“十三五”时期,建成投用北郊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积极推动洛阳北郊机场拓展国际航线业务,成功与3个国际城市实现通航;北郊机场成功实现客流“百万级”跨越,20162019年,客流吞吐量由91万增长至153万,增幅达68%;加快推进龙门(万安)通用机场建设,目前已具备试飞条件。

多层次枢纽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积极推动各县(市)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开工建设中储洛阳综合物流产业园、华晟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园等项目,多层次枢纽体系稳步推进。

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演进。依托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各枢纽节点资源整合优势,依托洛阳国家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基础,加快推动交通枢纽与产业基础深度融合,成功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交通运输及枢纽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3.客货运输服务提质增效

客运服务便捷舒适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市9个县(含偃师区、孟津区)全部申报成功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县,其中孟津正积极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工程示范县;深入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孟津、宜阳、汝阳、洛宁、栾川、嵩县等6个县区均通过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第一批示范县创建验收工作,相继开通了孟津、宜阳、伊川、偃师、小浪底库区等至洛阳的城乡客运公交化服务线路,成功实现行政村直达或一次中转到县城的班车比例达到100%。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实现突破式进展,洛阳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地铁1号线、2号线建成运营;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积极开发“e洛通”和“洛阳行”APP,在客流量较大的50个站点安装了智能站牌,实现乘客实时查询公交到站信息;推进出租汽车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全省第二个开通“95128”出租汽车电话叫车服务平台,市民出行满意度有效提升。推动洛阳籍小客车在洛阳环城高速免费通行,目前免费范围已成功扩展至济源

货运服务集约高效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一拖物流、中储物流2个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大一物流、金燕物流等5家“无车承运人”企业完成了试点任务;大一物流园、金燕物流园、国能黄河物流园等3个交通运输部支持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各县加快培育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栾川县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入选省级试点,积极推动宜阳等地农村物流试点项目的申报、培育、指导工作。

4.服务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为服务支撑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十三五”时期,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制定《洛阳市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实施方案》和《洛阳市“村村通客车‘五化’提质工程”实施方案》,创新实施“交通+”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五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约4235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在全省率先实现“两通”目标,实施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8%;全面推动快递下乡,邮政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共建成1192个邮政快递网点,全面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十三五”末,全部完成省市下达脱贫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交通基础保障。

5.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绿色交通加快推进。积极推进“五级路成网、绿廊连城乡”创建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机械化清扫、生态廊道绿化等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首批100台新能源纯电动巡游出租车成功投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客运领域车辆逐步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城市物流配送企业和整车租赁企业购置新能源汽车;积极申报G310洛阳境段(铁门镇至三门峡市界)改建工程、黄河小浪底中心码头等创建绿色公路试点、绿色港航试点项目。

科技创新加速实施。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洛阳市智慧交通综合应用指挥中心加快建设,牡丹智行卡成功投用并实现与200余地市的互联互通,推动城区公交线路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公交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两客一危”车辆车载动态监控设备升级改造,省际、市际班线客运车辆、包车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完成智能防碰撞系统安装。

安全交通活动持续开展。坚持以“平安交通”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两客一危一货”专项治理;持续开展“8·10”安全生产警示日教育活动,敦促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交通运输执法成效显著。持续完善长效执法体制机制,制定《洛阳市交通运输局 洛阳市公安局联合执法长效治超机制实施方案》《跨区域联合治超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健全联合治超机制,推进创建以固定超限检测站为依托,以流动治超为辅的治超机制,建成投用栾川县、洛宁县、孟津区、伊川县等4个超限检测站;持续推进科技治超工作,汝阳县建成我市首个非现场执法系统并投入使用,伊川、新安、孟津等地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加速推进。

二)存在问题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得到全方位提升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铁路网布局不均衡;公路网规模大但密度偏小,覆盖有待完善,等级有待提升;机场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内河航道优势有待发挥。二是客货运输的品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有待提高,综合客货运枢纽偏少且一体化水平不高,旅客联程联运和货物多式联运水平不高,枢纽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运输结构仍不完善,交通与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仍需增强。三是交通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能力相对较弱,智慧交通处于起步示范阶段,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在保障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方面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二、形势需求

(一)中部崛起战略需要洛阳承担更高使命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16年,进一步出台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规划;2021年,再次印发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洛阳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联北的区位优势,过去十年在中部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个五年,要求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在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产业培育等方面区域联动要求更高。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洛阳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洛阳要以交通运输一体化为抓手贯通国家级大通道,完善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深刻把握交通开路先锋使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主旨讲话中指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这赋予了新时代交通运输新的历史使命。在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后续安排部署中,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郑州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同时要壮大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联动郑州和西安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为进一步服务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总体布局,支撑洛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深刻把握交通运输开路先锋使命定位,大力推动洛阳与相邻城市间快速化、多样化、高质量、复合型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优化通道内不同交通方式结构配比,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通道对资源、人口、经济等要素的集聚作用,持续提升区域互联互通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交通强国战略要求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网规划纲要》。新形势赋予交通行业全新的发展使命和要求,我省成功获批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正全力推动交通强省建设,洛阳要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域创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为交通强省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洛阳方案”。

(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洛阳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黄河沿岸绿色生态运输通道和复合型跨河运输通道建设,在综合运输体系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坚决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切实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五)实施优势再造战略要求加快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十四五”时期,河南将全面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这就要求洛阳要围绕变“流量”为“留量”,认真研究分析在物流产业、枢纽经济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体制性堵点,根据城市提质“351”工程行动计划,围绕交通枢纽建设行动,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枢纽偏好性产业,布局发展一批枢纽经济关联配套产业,促进交通网络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耦合,加快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互动融合,扩大枢纽经济规模和质量。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为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推动大通道大枢纽建设,着力完善运输服务品质效率,着力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服务大局。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科学谋划、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洛阳积极打造区域增长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引擎作用。

适度超前,有效支撑。当前洛阳市正处于“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新辉煌”的重要转型期,需要综合交通运输立足洛阳市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先行官作用,适度超前谋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新目标的精准“切口”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创新之举。围绕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以集镇经济为抓手,引领新一轮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出综合交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融合发展,一体衔接。注重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提升,推动各交通方式由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着力打造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增强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协调融合,支撑枢纽经济发展。

集约高效,绿色统筹。充分考虑洛阳市资源禀赋条件及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集约利用土地、水域、跨河通道、空域等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做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加强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三)总体思路“十四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按照国、省战略要求,立足新定位、确立新起点、服务新需求、打造新交通,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着力构建“11369”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枢”:拓展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洛阳龙门站、国际陆港物流中心等枢纽功能,推动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深度互动融合,提升洛阳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打造全省枢纽经济发展先行区。

“一圈”:打造洛阳“123”出行交通圈。围绕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全省“一主两副、一圈四区”总体格局,着力打造洛阳“123”出行交通圈,提升与相邻地市、中原城市群地市以及国内重要城市群城市之间的高效连通水平。

“三网”: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其中,发达的快速网主要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网络等组成;完善的干线网主要由普速铁路、普通干线公路、内河航道等组成;广泛的基础网主要由支线铁路、农村公路、通用机场等组成。

“六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支撑系统,重点打造统筹融合的枢纽经济体系便捷舒适的运输服务体系创新驱动的智慧运行体系安全可靠的应急保障体系节约集约的绿色交通体系协同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

“九通道”:推动形成“两环四轴三廊”综合运输通道布局,通过完善通道功能,充分提升洛阳对内带动和对外辐射能级。其中,两环为中心城区内环、组团城市外环,四轴为新亚欧大陆桥发展轴、二广发展轴、沪洛银发展轴、济洛渝发展轴,三廊为沿黄河、洛河、伊河绿色交通廊道

(四)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新阶段国家发展新格局要求、契合洛阳资源禀赋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网络加速完善,运输通道覆盖广泛,枢纽城市地位凸显,枢纽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实现“三绕三连通、三圈三提升”。

“三绕三连通”:全面建成洛阳第二绕城高速,基本形成洛阳城区一级公路绕城,所辖县区全部完成普通干线公路绕城改造;洛阳与周边省辖市基本实现以高铁或城际铁路直接连通,洛阳与周边组团之间以快速通道直接连通,所辖相邻县区间基本实现以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为主,二级公路为辅的“一主一辅”双通道连通。

“三圈三提升”:基本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连通相邻地级市的1小时交通圈,通达中原城市群所有地级市的2小时交通圈,覆盖全国重要城市群的3小时交通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效提升,综合交通与枢纽经济统筹融合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出行满意度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布局完善。推动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骨架,力争高(快)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200公里,力争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与在建里程突破100公里;北郊机场服务功能持续拓展,力争新增国际通航城市5个,客货吞吐量达到400万人次、4000吨,建成投用洛阳龙门通用机场;力争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超过400公里,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实现市域内县县通双高速;普通干线公路等级水平全面提升,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占比达到75%;建成市域内组团县区快速通道,实现与组团县区的快速直连;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30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超2000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景区、产业区和自然村通硬化路。一体化综合客货运枢纽加快建设,力争建成5个综合客运枢纽,11个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枢纽经济明显增强。传统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向现代供应链平台加速转变,基本形成3条通道枢纽经济带,持续加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全力打造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交通枢纽型、内陆口岸型物流枢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紧密融合,初步建成枢纽经济先行示范区。

运输服务便捷高效。多样化、普惠化、定制化客运服务快速发展,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较高水平,综合枢纽内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绿色化、高效化、专业化货运物流系统转型发展,多式联运建设成效显著;寄递服务网络深入城乡、通达全球,邮政、快递服务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城市末端配送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科技创新加速实施。建成市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调度中心,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信息一张图,推动全行业交通运输信息数据融合共享;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车道流量占比达到80%以上,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客运电子客票率达到80%,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0%以上;科技治超加速推进,全市县区全部建成非现场执法系统。

安全应急快速可靠。跨方式、跨部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和人员队伍基本完善;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得到全面控制,公路水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交通平均应急响应时间不超过1.5小时。

绿色集约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新能源车辆,新增或更新营运新能源车船比例原则上应达到100%;邮件快件包装全面实现绿色化、减量化和循环使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贯彻始终,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5%,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行业治理规范有序。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综合执法、法治监督体系更加完备;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审批事项在线办理,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展望到203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能力充沛、结构合理、一体衔接、安全高效、智慧绿色”,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枢纽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连接东中西、辐射海内外的开放能力全面提升,平安、开放、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建设“三个强市、两个高地、一个家园”现代化洛阳中当好先行。

专栏1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基础设施

高铁(城际)运营里程(公里)

85

>200

预期性

北郊机场国际通航城市(个)

3

8

预期性

北郊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96.4

400

预期性

北郊机场货邮吞吐量(吨)

706.4

4000

预期性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576

1000

预期性

普通干线绕城改造完成率(%)

22

100

约束性

普通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占比(%)

67.9

75

预期性

运输服务

综合客运枢纽数量(个)

1

5

预期性

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数量(个)

0

11

预期性

综合客运枢纽内平均换乘时间(min)

--

≤10

预期性

民航航班正常率%)

--

80

预期性

县级行政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AAAA级以上比率)(%)

--

85

预期性

建制村快递覆盖率%)

90

100

预期性

科技创新

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车道流量占比%)

65

80

预期性

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

--

90

预期性

非现场执法系统建成率(%)

11

100

约束性

安全应急

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20年下降率(%)

--

5

预期性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交通平均应急响应时间h

≤2

≤1.5

预期性

绿色环保

增和更新公交、出租车等新能源占比(%)

--

100

预期性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39

55

预期性

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循环使用率(%)

--

100

预期性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率(%)

--

6

预期性

行业治理

交通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办理率(%)

--

100

预期性

交通运输窗口有责投诉率(%)

--

0

预期性

四、重点任务

)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以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主,以支撑洛阳国家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全省发展引擎作用为目标,构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八向辐射的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两环四轴三廊”九大运输通道,提升洛阳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地位。

1.“两环”核心区疏解通道服务支撑我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区平台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两环”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撑新安、伊川、偃师、孟津、宜阳等环都市区发展,推动与济源等周边城市协调融合发展。

1)中心城区内环。依托连霍高速、二广高速、宁洛高速洛阳绕城段,G208G310城区段和大南环等构成洛阳中心城区内环,便利沿线涧西高新、伊滨等区域物流、人员的集疏,有效疏解过境交通,减少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支撑洛阳副中心极核打造。

2)组团城市外环。依托新安至伊川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沿黄高速、菏泽至宝鸡高速、济源至新安高速,G207、G343,S242等组成洛阳组团城市外环,串联济源、新安、宜阳、伊川、偃师等周边组团或城市,有效带动周边组团融合发展,支撑引领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

2.“四轴”国家级对外通道在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和全省“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洛阳市区位特点,紧扣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求,着力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发达城市群的联系,提升与关中平原、山西中部、宁夏沿黄等重要城市群的联系,打造以洛阳为中心的“四轴”国家级对外通道。

1)新亚欧大陆桥发展轴。依托陇海铁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G310等,形成连接东中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承载通道。向东联系东陇海地区,向西联系关中平原、天山北坡城市群,省内串联郑州都市圈、黄河金三角等,支撑郑洛双引擎、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打造,助力洛阳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二广发展轴。依托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柳铁路、二广高速、G208、G207等,形成连南贯北的综合运输通道。向北衔接山西中、呼包鄂榆城市群,向南联系长江中游、珠三角城市群,省内联系济源、汝州,是服务全国的综合运输通道,也是推动济洛融合发展的主通道。

3)沪洛银发展轴。依托沪洛银高铁(洛平漯周高铁)、宁洛高速三洋铁路G344、S242等,打通西北至东南地区对角联系新通道,向西北连接宁夏沿黄城市群,向东南连接长三角城市群,省内联系汝州、漯河、周口等,对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具有重要作用。

4)济洛渝发展轴。依托郑济高铁、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郑万高铁、洛济焦城际、北沿黄高速、嵩县至内乡高速等,打通东北至西南地区对角联系新通道,向东北直通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环渤海地区,向西南连接成渝城市群等,省内联系南阳、焦作、新乡等,对于打通我市东北、西南向直连通道,强化与南阳交通联系、带动豫西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三廊”示范区生态廊道结合我市沿河发展的城镇体系布局,构建沿黄河、伊河、洛河“三廊”生态廊道,串联带动我市西部、南部旅游、产业等资源与三门峡、济源等联动开发,支撑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1)沿黄河绿色交通廊道。依托S312、S317,小浪底库区航道等构成。沿线串联渑池、义马、新安、孟津、孟州,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带动沿线黛眉山、青要山、小浪底等旅游资源联动开发。

2)沿洛河绿色交通廊道。依托洛宜铁路洛卢高速洛阳宜阳洛宁快速通道、洛偃快速通道、中国大运河(河南段)等构成。串联沿线洛阳、洛宁、宜阳、偃师,向西连接卢氏、向东沟通巩义,是豫西南地区融入黄河流域战略的直接通道。

3)沿伊河绿色交通廊道。依托洛栾高速、嵩县至内乡高速G208洛伊快速通道构成。串联沿线栾川、嵩县、伊川、偃师等,向南衔接南阳、向东对接巩义,是洛阳市重要的交旅融合通道,对推动嵩县、栾川、内乡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打造精品旅游产业带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三张网目标,加快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统筹一体布局和高效衔接,有效提升综合交通网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1. 构建发达的快速网

高(快)速铁路。加快实施高速铁路多向拓展工程,争取建成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骨架,强化高速铁路多向通达能力;积极推进联通郑州、焦作、济源等城际铁路建设,完善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市的快速直连。至“十四五”末,力争高(快)速铁路新增运营里程超过100公里,总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基本实现洛阳与周边省辖市以高铁或城际铁路直接连通。

高速公路。着力实施高速公路串线成网工程,提高路网覆盖深度、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建成通车栾川至双龙高速、新安至伊川高速、渑淅高速渑池至洛宁段、济源至新安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郑州至洛阳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渑淅高速洛宁至嵩县段、永城至灵宝高速洛阳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形成“三纵三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络;以洛阳市绕城高速出入口加密为重点,在现状高速公路上新增一批出入口,增强对沿线乡镇、景区等的服务能力。至“十四五”末,力争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超过4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实现市域内县县通双高速。

民航网络。重点实施机场功能完善提升工程。按照“一体、两翼、一基地”的目标,全力推进机场改扩建工作,适时启动郑州都市圈第二枢纽机场规划研究;进一步加密覆盖国际国内航空网,增强航线覆盖面和国际航线通达性,努力构建“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航空运输体系,支撑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功能发挥;拓展强化口岸贸易、现代物流等发展内容,打造区域航空货运中心;改善综合交通枢纽内部换乘换装设施,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衔接效率,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

专栏2  发达的快速网建设项目

高速铁路。争取建成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加快推进洛济焦、郑登洛城际铁路建设。积极谋划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阳至南阳段,沪洛银高铁,洛三城际铁路等项目。

高速公路。五年计划投资580亿元,建成通车二广高速市区段加宽郑西高速栾川至双龙段渑栾高速渑池至洛宁段、新安至伊川高速栾川至卢氏高速、济源至新安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郑州至洛阳高速;力争开工建设渑淅高速南段(洛宁至嵩县段)永城至灵宝高速洛阳段嵩县至内乡高速宁洛高速市区段加宽等项目;加快推动洛宁至三门峡高速二广高速南北段加宽,力争十四五开展前期工作。

民航机场。全力推进机场改扩建工作,进一步加密国际国内航线,增加国际通航城市数量,适时启动郑州都市圈第二枢纽机场规划研究。

2.构建完善的干线网

普速铁路。进一步优化完善“三纵三横”普速铁路网布局,加快三洋铁路建设进度,实施洛宜铁路改迁,积极谋划洛阳至十堰铁路,结合大型物流园区建设,启动实施一批物流园区、工矿企业等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至“十四五”末,力争新增普速铁路营业里程200公里左右,总营业里程超过400公里。

普通干线公路。以干线公路绕城改造、打通市际县际断头路、节点枢纽畅通工程、旅游路等为重点,实施国道G208东移、沿黄旅游公路、鸦岭至天池山旅游公路、洛阳大南环等工程,提升干线公路与县城、4A级以上景区、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和枢纽的一体化衔接水平,完成所有县绕城公路改造,加快实施新国道G208、省道S237等一批跨黄河桥梁。至“十四五”末,力争普通干线公路与重要节点通畅水平全面提升,二级及以上占比由67.9%提升至75%以上。

内河航道。加快实施内河水运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推动中国大运河(河南段)前期工作,至“十四五”末,力争IV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超过100公里。

专栏3  完善的干线网建设项目

普速铁路。建成三洋铁路,力争完成洛宜铁路改迁,积极谋划洛阳至十堰铁路。

普通干线公路。五年计划投资560亿元,重点实施畅通环城路、贯通主干道、试点旅游路、改建瓶颈路、外联都市圈等54个项目,里程约1000公里;重点建设新G208、S237、S309、新洛济快速通道等4座黄河桥,积极谋划S242、S241等2座黄河桥。

内河航道。五年计划投资8亿元,重点建设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IV级航道65公里。

    3.构建广泛的基础网

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统筹推进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四网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以洛阳为中心的辐射城市组团间的市域轨道网谋划研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实现网络化运营。

农村公路。着力实施农村公路连通融合工程,推动农村公路连通村组,强化与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以实现“公路由村与镇的线性连通向村与村的网状连通拓展、由满足群众基本出行需求向引领产业发展拓展”的“两拓展”为引领,持续巩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建设成果;推进超期服役路段改造、窄路面加宽或增设错车道,逐步提高农村公路供给质量;加强通村公路与村内主干道的连接,统筹推进农村公路穿村路段规划建设,灵活选用技术标准,兼顾村内主干道功能,全面提升通村公路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结合集镇建设、乡村运营,打造建设升级版“美丽农村路”,切实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五年计划投资100亿元,重点建设旅游路767公里、产业路297公里、美丽乡村路2078公里,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乡镇到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

通用机场。结合低空旅游、农业作业、应急救援等需求,科学谋划洛宁通用航空机场,建成投用洛阳龙门(万安)通用机场。

(三)构筑多层级枢纽体系加快建设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偃师、孟津、伊川等县区打造多个县级综合交通枢纽,构筑“一主多点”的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着力提升洛阳枢纽城市能级。

1.提升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着力提升航空枢纽能级。加快推进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强化洛阳机场“一体两翼一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拓展强化口岸贸易、现代物流等发展内容,打造区域航空货运中心;适时启动异地航站楼建设,拓展北郊机场服务范围。

加速完善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及功能。着力完善洛阳龙门站枢纽功能,提升枢纽能级,建成投用洛阳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谋划机场等综合客运枢纽,完善枢纽功能;密切铁路客运枢纽与洛阳机场之间的联系,实现铁路、公路、航空便捷换乘。瞄准国际性物流园区打造,推进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华晟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园、洛阳市综保区等3个物流园区建设;对标全国性物流园区建设,加速完善中储洛阳、国能黄河等8个物流园区,推动形成“3+8”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加密中亚、中欧班列(洛阳)开行班,强化公铁联运、铁海联运,持续提升综合货运枢纽功能。

优化完善枢纽衔接体系。按照设施一体化、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运营无缝化的要求,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外部集疏运体系和内部换乘换装设施,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衔接效率。

2.打造多个县区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偃师、孟津、伊川等县区打造县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不同交通方式便捷衔接,完善“一主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与洛阳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分工协作与顺畅衔接。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要求,重点建设新安北、孟津新区等客运站,改造提升汝阳、宜阳等县域汽车客运站,鼓励结合主要景区新建客运枢纽或提升客运枢纽功能,加快实施白云山旅游客运站等;按照货运“无缝化衔接”要求,推进洛阳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孟津果品集散中心及冷链仓储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电商物流中心等建设,同步建设邮政、快递功能区;积极打造一批客运站、物流网点和邮政网点融合发展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平台,推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专栏4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

1.综合客运枢纽。

完善提升洛阳龙门站综合枢纽功能,建成投用洛阳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谋划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

2.“3+8”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3个:洛阳市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物流中心,华晟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园,洛阳市综合保税区;

8个:中储洛阳综合物流园、国能黄河(国联铁集)物流园、洛阳国家铁路二级物流基地、洛阳红山多式联运中心、洛阳空港物流中心、高铁快运物流中心、孟津综合物流基地、汝阳公铁联运物流园。

3.县级客运枢纽。

推动建设伊川县汽车站,栾川县城西汽车站、白云山旅游客运站、龙峪湾旅游汽车站,洛宁县城东客运站、长水镇客运站、城郊乡客运站、涧口乡客运站,孟津新区客运站,宜阳县韩城镇综合客运站,新安县城北客运站。

4.县级物流中心。

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8个:洛阳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孟津果品集散中心及冷链仓储基地、大一精致农产品集散中心、洛新产业集聚区综合物流中心、洛宁果品冷链物流中心、嵩县农产品物流园、栾川特色农产品物流园以及汝阳县小店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中心;

电商快递物流中心2个:洛阳哈他中部电商港、洛阳顺丰创新产业园;

石化产业物流中心1个:孟津宏兴危化品物流园;

医药物流中心1个:宜阳医药物流园;

商贸物流中心2个:偃师畅通物流园、偃师综合物流产业园;

城乡配送中心6个:洛阳龙门服务区城市公共配送中心,伊滨华耀城仓储配送中心、伊滨电商仓储配送中心,新安、宜阳、汝阳3个县级物流中心。

5.乡镇综合运输服务平台。

推动建设86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平台,其中伊川县13个,栾川县6个,洛宁县12个,新安县11个,汝阳县9个,孟津区3个,宜阳县16个,嵩县16个。

(四)推动枢纽经济发展壮大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两环四轴三廊”综合运输通道为骨架,以“通道+枢纽+网络”运行系统为支撑,加快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三带牵引、四型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融合互促发展新格局。

1.打造洛阳豫西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核心增长极

统筹综合交通网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按照全省“一核四区”枢纽经济增长极的定位,依托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联动三门峡、济源,以创新转型发展为方向,建设豫西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对标全省枢纽经济发展核心动力源,以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强化与周边交通对接、功能衔接、产业链接,打造洛阳豫西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核心增长极、动力源。

加快推动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依托沿黄、二广、宁洛等运输通道,利用枢纽强大货物集散能力,以产业集聚区、大型物流园区为重要支撑,依托航空、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等一体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发挥北郊机场枢纽、洛阳龙门高铁枢纽、自贸区等承载平台叠加优势,扩展枢纽经济辐射空间,提升资源要素聚集力、整合力、配置力,带动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会展商务等集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洛阳枢纽经济支点城市功能,联动三门峡、济源等枢纽城市,以创新转型发展为方向,建设豫西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对照全省枢纽经济发展核心动力源,强化与郑州、平顶山、南阳等郑州都市圈及周边枢纽城市的联动发展,拓展洛阳枢纽经济辐射空间,增强对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的引领支撑作用。

2.培育三条多向辐射的通道型枢纽经济带全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综合运输通道和联运服务系统优势,以洛阳枢纽城市为依托,以特色化专业化产业走廊、文旅走廊、生态经济走廊等为支撑,推动资源要素和产业沿线集聚,培育建设通道经济带,拓展枢纽经济辐射联动发展空间。

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依托沪洛银等综合运输通道,发挥洛阳豫西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核心增长极引领作用,联动伊川、汝阳等重要枢纽经济节点,强化与平顶山、漯河等通道联系,提升经济聚集能力。加快建设洛平漯周产业走廊,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加强我市沿线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合作,积极嵌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共建一批产业链集群式专业园区,加快打通与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联系,加快建设向东产业承接和转型发展的通道经济带。

陆桥通道经济带。依托陆桥运输通道和黄河纽带,联动偃师、孟津、新安、宜阳、洛宁等重要枢纽经济节点,加快融入郑州都市圈,加强与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强化优势共塑和互补协作。推动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动建设洛阳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积极配合推进黄河文旅走廊建设,立足我市文旅基础,发挥核心带动作用,促进交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境贯通。推进产业、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融合,助推形成以郑洛西为引领、辐射周边的产业链分工布局,支撑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打造以科创资源集聚和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通道经济带。

济洛渝通道经济带。依托二广通道和济洛渝通道,联动嵩县、栾川等重要枢纽经济节点,向北联动济源积极打通与京津冀的经济联系,向南联动南阳积极拓展与成渝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高效联通,推进要素流动、产业协作,以洛济融合为抓手,加快打造洛济产业走廊,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与集聚,统筹沿线产业分工和协作,整合优化各类开发区,建设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加快打通南向伏牛山生态经济廊道,强化与副中心城市南阳的联动,大力发展中医药、花卉、旅游等产业,着力培育以生态经济和交旅文旅融合为支撑的通道经济带。

3.重点发展四种类型枢纽经济为适应我市经济发展要求,根据地理区位、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结合枢纽经济承载平台运行规律特征,根据全省统筹布局,重点以四种类型枢纽经济为抓手,完善平台,支撑引领我市经济社会质量发展。

交通枢纽型。依托北郊机场、高铁站、公路服务区、公路驿站等枢纽节点,深入推动交通、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探索建设临空经济区、高铁经济区,推动枢纽综合开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完善航空经济。完善洛阳北郊机场航空经济生态圈,建设全国性航空物流产业园区,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经济产业体系,探索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航空小镇,推进通航旅游、区域物流和智能配送等多元化航空产业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打造航空特色小镇。二是推动铁路车站站城融合发展。推动高铁通道和高铁枢纽周边功能调整和空间优化,增强枢纽和周边地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推动站城一体发展,培育站区经济,引导和推动站区现代物流、商贸金融、电子商务、旅游餐饮等关联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推进新的城市功能区和高铁产业带(园)建设。三是加快公路枢纽节点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公路枢纽站点综合开发,拓展高速服务区、国省道服务站、乡村公路驿站等功能,促进与商贸物流、旅游、餐饮、特色农产品展销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推动城市枢纽场站综合开发。坚持TOD发展导向,统筹城市枢纽场站布局,科学编制枢纽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规划,打造特色鲜明、职住平衡、规模适度、支撑联动发展的交通枢纽型“微中心”。五是积极探索综合开发新模式。鼓励在新改建高铁枢纽、城际铁路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路客货运站、公交综合车场和口岸枢纽中采用分层确权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土地增值反哺制度,在保障交通功能前提下,鼓励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综合开发。

生产服务型。立足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四大定位(“一带一路”大宗商品核心物流组织枢纽、促进价值链迈向中高端的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中原物流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示范区、城市枢纽经济创新发展动力引擎),充分发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一是整合制造产业供应链资源,形成物流发展优势。加快盘活中国一拖、中信重工、洛阳轴承、中铝洛阳铜加工等老国有企业闲置物流设施资源,开展资源共享,将闲置厂房及运输资源向社会开放,进行优质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再利用,实现“腾笼换鸟”;依托洛阳有色金属、先进制造、军民融合等优势产业的总部企业在全球布局的生产及贸易网络,发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网络优势,打造战略资源整合平台、重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投资平台、国际化发展平台,实现相关供应链管理活动在洛阳空间网络上的集聚,扩大“全球采购全国交割洛阳交易”创新模式的应用。二是建设枢纽经济集聚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以发展物流产业为契机,通过延伸物流产业链带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迈入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分工领域。培育发展物流、商贸、产业、信息、金融等服务平台,打破企业、区域壁垒,进行一体化信息服务,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及各方主体的互惠共赢,促进产业要素与资源的快速集聚;用好用活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开放平台,引导中国一拖与布哈拉州、万邦集团创新开展农机设备跨境租赁“双担保”合作模式,提升企业国际产能合作能力,推进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三是延伸枢纽服务链条,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聚集和辐射形成有色金属、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石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高效配置产业要素,打造全产业链的物流集聚地。围绕洛阳产业“微笑曲线”两端,从价值链中部的价值洼地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区域延伸,加强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推动枢纽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针对重型机械、石化产业、新材料等枢纽周边重点布局产业,根据其产品的具体特点和生产过程,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业务。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四是创新枢纽服务模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基于通道、集群、平台、技术支撑,积极探索物流枢纽的新枢纽经济模式,鼓励伊电、一拖等大型公司及产业集群依托枢纽开展大宗原材料国际开采加工、现代装备制造全球进出口等国际工程物流服务。支持和引导物流枢纽基于平台开展物流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业务。实施智慧物流工程,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运营管理深度融合。鼓励生产企业管理思想转变,开展从服务企业内外物流到供应链组织的增值服务,实现物流引导生产、促进生产,推动枢纽与产业的组织一体化发展以及枢纽与产业的空间联动发展。

商贸服务型。以我市基础条件成熟、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较大的物流枢纽、交易市场为重点,补齐商贸物流设施短板,重点围绕食品、农产品、大宗商品等市场,全力建设支撑资源高效流通、内需规模扩大的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一是积极整合商贸物流资源。通过专业的综合物流功能,高效服务区域商贸资源,同时依托物流枢纽的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物流和商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洛阳商贸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强化城市配送功能。加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打造连接洛阳进出口与城市配送的纽带和中转分拨中心。依托铁路专用线库房,将生活用品通过铁路直达中转分拨中心。三是积极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开展保税物流、国际货运等业务,为生鲜农产品、医药、医疗器械等跨境产品,提供报关、退税、中转集拼及其相关的物流服务,促进一体化通关,提高通关效率,提高枢纽周边物流换载、接驳货物的辐射能力。

内陆口岸型。坚持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是完善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载体。加快推进洛阳综保区建设,积极发展“保税+”新型贸易,高标准建设自贸区洛阳片区,加快政策先行先试,推动自贸区区域扩展,推动综保区与自贸区、自创区、高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战略实现“五区联动”,完善多层次开放平台载体,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二是建设“四路协同”高水平对外开放通道。织密“空中丝绸之路”,推动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开放,建设临空经济区,推进临空区域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陆上丝绸之路”,强化国际陆港货运枢纽地位,深度融入中欧班列体系,推动与周边城市合作开行中亚货运班列,培育和发展多式联运、通关保税、信息服务等多种业态;联接“海上丝绸之路”,依托三洋铁路、呼南高铁洛阳至平顶山段、平漯周高铁等,打通至沿海港口的铁路客货运通道,加密开行到宁波、青岛、连云港的铁海联运班列,适时开行到东盟国家集装箱班列;拓宽“网上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支持设立分销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形成畅通有序的网上“经济廊道”,加速向“买全球卖全球”迈进。三是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复合材料、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钢制家具等六大国家级外贸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开展国际认证、商标注册,推进洛阳商品向洛阳品牌转变、产业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变;实施“洛企出海”行动,组建“走出去”企业联盟,鼓励中信重工、洛钼集团等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矿山、农业机械、轨道交通等成套设备出口。

(五)完善高品质运输服务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打造快速便捷的旅客出行系统和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推动交通运输与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着力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效率。

1.完善便捷舒适旅客出行体系

着力打造立体化跨国跨区域出行服务系统。培育洛阳北郊机场国内航线,拓展国际航线,加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城市群城市及杭州、昆明、三亚等主要旅游城市航班,增加直飞东亚、东南亚等国家航班,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基本实现3小时覆盖国内重要城市群;强化与国内重点城市的高铁联系强度,增加洛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成渝等地始发列车,加密至相邻地市及中原城市群内其他地级高铁发车频次,提升高铁服务品质,基本实现1小时连通相邻地市、2小时通达中原城市群重要地级市,构建以航空、高铁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跨国跨区域快速客运服务。

着力完善通勤化区域客运服务。以济源、三门峡、焦作、郑州等洛阳周边地市为重点,统筹推进市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重点发展以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公共交通为重点的周边地市通勤化出行服务,推进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适时开通洛阳至济源、焦作等地城际公交。

着力提升均等化城乡出行服务系统。大力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优化完善城-镇、镇-镇、镇-村三级城乡公交体系;结合旅游景点分布,设置串联景区的旅游公交线路;鼓励发展预约、定制等个性化客运服务,打造以“公交化运营+班线客运”为主、以定制客运为辅的村村通客车“升级版”,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低碳化城市出行服务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地铁1号线、2号线轨道站点接驳设施,适时启动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建设;建成国家“公交都市”,持续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和场站布局,5年新增17处公交场站、占地约387亩,加快实施一批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站改造,合理发展定制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辅助型公共交通,持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加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鼓励引导绿色交通出行。

着力培育一体化的旅客联程联运服务系统。优化组织方式,完善作业流程,整合各种运输方式资源,积极发展空铁运、空巴运、公铁联运等模式,发展全出行链新业态;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内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安检互认,共建共享售票、取票、驻车换乘(P+R)等联运设施设备,推进票务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旅客出行“一站购票”“一票通行”。

2.构建经济高效货运物流体系

推动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借助我省内陆型多式联运试点和我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依托洛阳机场和洛阳龙门站,加快发展高铁货运,优化快件空陆联运流程,加强空陆联运体系建设;依托一拖物流、中储物流等公铁联运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专业化、标准化快速换装转运设施设备,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推广应用跨方式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加快应用多式联运电子化统一单证,加强单证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加快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深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支持传统货运企业优化运输组织方式,鼓励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逐步实现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建立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行模式。

加快城乡配送一体化进程。巩固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成果,持续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和农村配送网络;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网络,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改进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探索开展集约配送等模式,推广应用专业绿色农村物流装备,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

提升邮政快递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洛阳省级区域邮件处理中心和县级邮政综合生产用房,建成城市公共投递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公共投递体系,实现中原城市群快递服务当日达、次日达,洛阳及相邻地市快递服务达到“同城化”水平,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推动全市城市社区智能快递箱全覆盖,着力解决城市末端投递“最后一百米”难题;推动邮政快递企业与交通、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整合,深入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出海”工程,进一步完善邮政业高质量的服务民生体系和高效能的国际寄递体系。

3.推动交通旅游加速融合发展

强化旅游公路系统谋划建设。围绕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紧抓全省旅游公路谋划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全省旅游公路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沿黄号旅游公路、伏牛山号旅游公路,强化综合交通网络与景区有效衔接,有力支撑全省旅游公路品牌打造,更好服务“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创建。

完善旅游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在统筹考虑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相互衔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景区(点)分布、村镇规划等因素,对服务区、驿站、营地、观景台、绿道、信息系统等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完善干线公路服务区、农村公路驿站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谋划建设一批特色主题服务区;加快驿站、观景台、营地等设施建设完善,提供游客集散、旅游资讯、餐饮住宿、风景观赏、休闲游憩、应急救助等服务;合理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健全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强化旅游公路安全属性、完善旅游公路安防设施,提升旅游公路信息化服务水平、提供多渠道、全方位、普惠化服务信息。

推动交通旅游全方位融合发展。积极推进“运游”结合,鼓励开通机场、铁路站至景区(点)的旅游专线和旅游直通车,推出公交旅游观光线路,推广“交通+门票”等一站式票务服务;大力发展自驾游,开发一批公路自驾游、房车旅游精品交通线路,鼓励有序发展航道旅游,谋划水上旅游线路;建立健全交通、旅游、财政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划分职责界面,统筹考虑交通设施、旅游配套、餐饮住宿、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探索交通支撑旅游发展、旅游反哺交通发展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力争到2025年,全域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村等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标准公路相连,其他地区实现四级及以上标准公路贯通,推出一批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线路,基本形成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更加健全、出行引导更加智能、交旅产品更加多元、服务品质更加优质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4.推进交通新模式新业态开展

鼓励规范新业态健康发展鼓励定制客运在有需求的线路、地区普及应用,助力客运服务提档升级。建立巡游车运价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互联网+”巡游车发展,建设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规范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经营行为。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营运模式。大力发展共享交通,规范推进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桩等,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推动交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业等融合发展。根据需要增开面向大型厂矿、制造业基地的直达货运列车;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全程运输管理、一体化服务等综合解决方案。统筹推进农村客运、物流、邮政融合发展,创新农产品物流经营模式,开展多品种经营和“产销双向合作”,促进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相互融合,打造产运销一体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电商快递与新零售服务深度融合,协同构建安全高效的新零售物流体系。

(六)加强交通科技创新带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智慧交通为主攻方向,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科技智慧水平。

1.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内外科技前沿,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服务、养护、管理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速公路ETC门架系统功能拓展等设施设备共享,积极配合建设郑州至洛阳智慧高速公路工程,强化与主管部门沟通对接,积极探索收费站ETC自由流快速通行、隧道火灾预警及气体感知、普通公路“车路空天”一体化感知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布局,推动骨干路网设施、客货运枢纽与5G等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开展北斗等卫星通信基础设施在行业的融合应用。

2.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一是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在桥梁、急弯陡坡、事故多发路段等重要节点部署主动感知、预警和控制系统,实施关键基础设施及有关安全设施的动态监控和项目全寿命周期监管。二是发展智慧化出行服务,推动互联网、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出行即服务(MaaS)”模式,进一步推动智慧公交系统,提升公交智能化水平。三是强化基于移动支付和人脸识别等的综合创新应用;强化科技治超,加快推进建设非现场执法系统。四是积极筹建市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协调调度中心,制作交通基础设施信息一张图,构建出行、物流、行业治理领域智能化应用体系,推动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运输信息数据融合共享。

3.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抓好场域载体“强磁场”,借助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优势,推动交通领域以创新驱动发展,鼓励驻洛高校和大院大所大企业引入社会资本组建研究院、创新联盟等,优化科研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交通领域的实验室、实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加快水运、公路等领域数据开放共享。二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绿色交通、交通安全保障等需要,推广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推进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完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探索制定适合山区的普通干线公路建设的地方标准,并积极推动有关地方标准向国家、行业标准转化。

七)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坚守安全发展底线,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1.提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持续推进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增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五年改造安全隐患路段1200公里,改造危桥、渡口、隧道超过1万延米。二是完善“两客一危”车辆和船舶安全技术装备,加大农村客运车载卫星装置、车载视频监控设备推广应用。三是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深入开展施工标准化、“品质工程”创建活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2.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从严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与行业监管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数据资源保护,增强科技兴安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强化寄递网络安全监管能力,保障寄递渠道安全畅通。三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健全联合执法、联合督办等工作机制,坚决遏制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加强对道路客货运输、水上交通、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3.构建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与调运制度,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提高对疾病蔓延、信息攻击、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的交通应对能力

专栏5  安全应急基础设施项目

1.农村公路安全提升工程。

五年计划实施1200公里,投资估算1.8亿元。

2.农村公路桥梁、隧道建设。

五年计划实施危桥改造70座、3200延米,投资估算1.92亿元;计划实施渡口改造/渡改桥5座、3600延米,投资估算2.88亿元;计划实施桥梁新改建50座、3500延米,投资估算2.1亿元。

(八)促进交通绿色集约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提升交通绿色发展水平。

1.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统筹规划布局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线路和综合交通枢纽设施,推动铁路与公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等共建共用黄河桥,促进土地、通道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和理念,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材料、钢材、建筑垃圾等循环利用;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2.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物流配送车辆向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转变,新增营运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车船原则上应达到100%,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充电桩、换电站等充电设施;严格执行污染物控制标准,强化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营扬尘和噪音污染防治;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3.贯彻全过程生态保护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严格落实《五级路成网、绿廊连城乡,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航、绿色机场、城市绿道等建设,打造绿色交通廊道。

(九)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法制交通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

1.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一是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各级政府责任清晰、财权匹配的普通公路投融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在国家和省市金融投资政策指引下,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养护。二是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大力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拓宽社会参与交通治理渠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体系。三是强化规划协同,加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将批复后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保障综合交通规划能够落地实施。

2.健全交通市场体系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大幅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效率,深入落实“最多跑一次”,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二是加强法治化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研究推动交通运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四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信用交通”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3.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强化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专业的交通科技基础人才培养;鼓励借助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机构,培养或引进智囊团队,提升洛阳在我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交通劳动者培养、培训机制,强化交通行业队伍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和后续教育管理等,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三是加强对干部法律、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4.增强交通文化自信一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依托洛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东周王城“天子驾六”、大运河(河南段)等重要交通遗迹为抓手,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增强交通文化自信。二是系统梳理国家交通部、省交通运输厅对我市大规模交通扶贫发展对口帮扶历史,总结交通扶贫在推动我市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意义。三是积极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讲好交通故事,树好交通形象,提升行业文明水平。四是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宣传教育,培育新型交通文化业态,提升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领导、明确权责,确保交通运输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路线贯彻到交通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形成全市交通运输发展“一盘棋”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做好与省、市经济社会、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衔接工作,合理安排用地计划,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市县级重大项目加大市财政配套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债券资金;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土地收益补偿支持政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大力实施交通项目与周边土地、旅游、产业等一体化开发。

(三)健全协沟通机制强化市、县交通部门与同级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对接协同,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和对接工作机制,就路线衔接、建设标准、建设时序等方面加强沟通,做好项目实施安排,力争同步建设。

 


洛阳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规划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型基础设施具备纵深渗透以及显著的集约整合能力,能有效打破知识界限、产业界限、空间界限,是繁荣数字经济的基石和引擎。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同时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日渐繁荣,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依据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洛阳市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动能,着力引培数字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接近33%。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849.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3.96%。

1.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82%,连续两年超过国家平均水平,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位。拥有中央驻洛科研院所12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7个,中试基地12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900家,建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龙门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业产业研发基地、中科(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西安交大中原大数据研究院、华为新基建创新中心等一批研发创新平台落地,围绕电子信息专用材料、专用传感器、新能源无人驾驶拖拉机、工业CT、光电连接器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2.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持续提升。网络基础设施领先发展,入选全国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成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截至2021年底,5G基站总量达到6913个,实现中心城区连续覆盖和县城建成区基本覆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成超大型数据中心1个(河南移动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1个(景安IDC云计算产业园)、中小型数据中心1个(洛阳联通大数据中心),建成中科寒武纪人工智能超算平台,筹建华为洛阳人工智能先进实验室智能算力设施,形成全国重要的高端云计算中心和新一代绿色云数据中心集群。

3.数字产业生态初步建立。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330.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6.1%,基本形成了以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产业生态。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规模突破,建设了丰李电子信息产业园、中航光电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培育了中航光电、中硅高科等一批优质企业。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以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培育阿里云、嘉芸汇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具特色,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专业园区,拥有众智科技、鸿业科技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在信息服务、市政软件、建筑设计、探伤检测等领域形成了特色软件产品。人工智能产业链式成长,依托大数据产业园、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重点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以中信重工、中航光电、中科寒武纪等重点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4.产业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成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矿山装备等9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原智联(洛阳)、一拖、中信重工、麦斯克4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021年,全市累计培育省级智能车间(工厂)66家,推动“上云”企业90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84家,完成对标企业1895家,累计推广应用机器人5000余台。数字化激发文旅新动能,“旅游+演艺+文创+会展+大数据”融合加快,涌现出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获得全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河南智慧旅游创新城市”称号。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累计创建省级电商示范基地10个、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1家、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2个。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稳居河南省第一方阵,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重点产业加速发展,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农业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设智能化大棚5000余座,建成益农信息社示站点2944个。

5.数字化治理新格局加快构建。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建设,围绕“建、聚、用、管”,在大数据服务政府决策、支撑“一网通办”、促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政务“一朵云”、共享“一平台”、应用“一张网”、管理“一盘棋”的数字政府建设新格局,打造了一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形成了一批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康养等民生领域的示范应用。

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突破,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数字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现代产业体系目标还不匹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33.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4%,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支撑、高端科创载体建设、场景开放、人才供给等多要素协同供给能力有待全面提升二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小产业主体能力弱。2021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数字经济规模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产业链条较短,缺乏产业链核心环节,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不高;产业主体能力偏弱,缺乏龙头型、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本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三是数据要素价值化创新探索不足。洛阳市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相对先行城市面临差距拉大的风险,政府、企业、个人之间数据开放共享范围有限,政企数据双向流通困难,工业大数据、旅游大数据等数据创新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底座和引擎作用有待提升。全市缺乏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亟需围绕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服务提质、经济增效,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筹建设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协同性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机遇挑战

发展机遇。当前全社会整体加速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国家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空前。河南省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战略之举要求全省聚焦重点任务,立足于重点突破、全面转型、整体提升,打造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核心产业发展为突破、融合应用创新为引领、数治能力提升为关键、数字生态优化为保障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当前,我市正处于“实施创新主战略”“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处于抢抓数字技术国产化机遇,构筑数字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攻坚期;处于锻造数字赋能能力,全方位全要素全维度推动实体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扩面期;处于做强城市平台能级,提升数据要素跨区域配置能力和开放辐射功能的窗口期。我市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新要求,充分利用我市科创资源、应用市场、产业集群、枢纽经济的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汇聚、大数据平台大创新载体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大支撑能力,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和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大局,坚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性、引领性工程,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应用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力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全力创造数字经济新时代新成就。

面临挑战。一是数字经济要素资源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十四五时期,各地竞相布局,抢抓数字资源、重大项目、高端人才、头部企业、政策红利,加快推进数字化进程,构建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对洛阳数字竞争力带来了新挑战。二是数据价值安全释放面临挑战。随着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各地推进数据资源汇聚、畅通数据流通渠道、创新数据应用、推进数据价值安全释放的步伐加快,对洛阳市推动数据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迫切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省委“数字化转型战略”要求,坚持高质量创新增强内生动力,高质量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高质量治理激发市场活力,高质量设施夯实发展底座的发展思路,强化创新主战略地位,聚焦“数智产业和数产融合”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化协同”发展,构建洛阳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一中心一枢纽两高地”新发展格局,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创新发展先行城市、全国工业信息化先进生态区和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城市,建成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之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产业创新,持续增强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形成以技术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领域应用带动技术进步的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推进、突出特色。立足国家战略和省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四化协同发展。结合洛阳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制造业、文旅等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特色数字产业新业态。

坚持市场主导、多元共治。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市场主导,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跨领域、多技术、多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集群,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氛围,推进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开放带动、合作共赢。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基建建设,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区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数字经济新型市场主体。

(三)发展体系

围绕高质量创新增强内生动力,高质量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高质量治理激发市场活力,高质量设施夯实发展底座的发展思路,坚持“锻样板、铸新板、扬长板、补短板、固底板”,打造“数创中心”先行示范,培育“数智产业”生态集群,建设“数产融合”转型高地,打造“数智治理”城市平台,构建“数基支撑”枢纽中心,实施数智产业“领航”、传统产业“强本”、枢纽经济“重塑”、数字治理“提质”9项重点工程,形成数字经济四化协同发展新路径。

图表1:洛阳市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图片9.png 

1.锻样板,打造“数创中心先行示范。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软件、高端装备、元宇宙等重点前沿技术领域,瞄准国家和省重大专项,紧跟先进地区创新经验和做法,加快构建我市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创新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技术创新增强发展竞争力、平台载体创新增强聚合能力协同创新格局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

2.铸新板,培育“数智产业”生态集群。以新型材料、光电器件、新型终端、新型显示为核心推动数字产品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建立“以数据存储、应用为重点,以数据采集、标注、交易为重要布局”的数据服务产业体系,推进数据价值化。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有序布局元宇宙、空天信息等前沿新兴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在线服务、共享服务、无人服务等服务新模式,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3.扬长板,建设“数产融合”转型高地。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全力推动工业研发、生产、销售、运输、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国工业信息化先进生态区和中西部地区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聚焦智慧文旅新基建、新应用、新模式、新产业,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全面提升商贸、农业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4.补短板,打造“数智治理”城市平台。打造“一办、一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城墙”的新型数字政府架构,改革创新数字政府运行体制机制。建设“一网通办”“一网通享”“一网通管”“一体协同”发展体系,全面推进“一网融合”发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构建城乡协同的数字社会。提高交通、康养、教育等数字化水平,打造高品质美好数字生活。

5.固底板,构建“数基支撑”枢纽中心。优化升级5G、千兆光纤、IPv6、移动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设施,夯实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图表2:洛阳市数字经济和新基建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内容

一、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程

1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程

以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统领,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率先开展区域级数据价值化试点示范,争创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和数字经济示范县。

二、数智产业领航工程

2

重点数字技术创新生态培育工程

重点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据服务业、人工智能、高端软件、智能装备五大领域,加快技术生态构建,形成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良性科技创新生态。

3

数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加快数智产业集群建设,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数据服务产业、高端软件服务业3个重点产业集群,做强数智产业。

三、传统产业强本工程

4

重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推工程

聚焦石油化工行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主导产业,通过平台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进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

5

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塑造工程

通过数字文旅沉浸式场景打造和数字文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场景+产业共生的数字文旅文创地标,形成以文旅促产业以产业彰文旅的发展新格局。

6

农业数字化转型

提升工程

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枢纽经济重塑工程

7

数字商贸枢纽提升工程

以高质量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构建跨境电商一体化监管体系和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载体建设,加大主体培育,构建中部跨境电商新高地。以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两大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加快两型物流数字化转型,培育物流枢纽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8

信息通信枢纽优势再造工程

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全省领先、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信息通信枢纽新高地。

五、数字治理提质工程

9

数字化治理全面

提升工程

以智慧洛阳云平台建设为依托,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拓展智慧民生应用,建成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

(四)目标路径

1.总体目标

2025年,全面融入河南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战略,建成“一中心一枢纽两高地”新发展格局,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数字经济生产力大幅提升,形成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格局,建成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之城。

一中心:建成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示范中心。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软件、高端装备、元宇宙等前沿新兴技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成一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科技产业社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力争在优势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特色产业生态集群。推动数据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成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基本健全、公共数据开放、政企数据融合共享、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水平全面提升的数据价值化体系,形成一批数字化改革创新成果。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数字营商环境更加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生态基本构建。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家,争创1-2个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建成有成熟运营体系的标杆型科技产业社区2-3个。

一枢纽: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全省领先、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建成5G融合示范城市、千兆示范城市、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数据中心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新兴技术领域,打造一批共性技术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10000架,成为区域重要的数据要素市场配置分中心和信息通信枢纽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支撑能力全面增强。

数智产业高地:建成中西部地区数智产业集群新高地。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未来新技术产业”的产业体系,打造省级高能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形成以电子电路、新型光电、智能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业、元宇宙等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软硬新”产业集群。到2025年,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8.5%左右,数字产品制造业规模迈上千亿台阶,新兴赛道培育取得新进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

数字化转型高地:建成全国工业信息化先进生态区、浸式文旅新地标。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建成“1+N”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效协同发展良好局面,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和推广一批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打造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建设数字文旅文创新高地,开启洛阳“沉浸式体验”新时代。数字商贸和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全面提升。

           图表3:洛阳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综合能力

数字经济增加值

亿元

1660

3000

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300

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亿元

305.8

70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6

8.5

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00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120

产业数字化

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5

10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10

产业数字化

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

5000

10000

数字校园标杆校

100

电子商务交易额

亿元

2650

4000

数字化治理

洛快办注册用户数

万户

110

300

公共数据归集率

%

100

新基建

5G用户普及率

%

65

5G基站数

4000

15000

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

%

>70%

数据中心机架数

5500

10000

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万条)

万条

150

3000

加氢充电综合站

35

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

1-2

科技产业社区

2-3

2.发展路径

结合洛阳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优势,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强智造+优服务+新赛道”的总体发展路径,着力做强数字产品制造和智能制造优势产业领域,着力打造特色软件信息服务业、推动优势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布局发展数据服务产业、平台经济、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有序推动洛阳数字经济发展。

势能加速期(2021-2023年):创新驱动,夯实基础,集聚势能。推动数字科技创新链和数字核心产业、传统主导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双向融合,重点围绕电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强化延链补链,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平台、资源条件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做强数字产品制造业。积极探索布局一批数据服务、高端软件、元宇宙、空天信息等特色服务和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文旅和数字商贸,实施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场景、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新基建基础,推进双千兆示范城市建设、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布局智算中心、统筹部署城市物联网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和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升级,为“数字经济”建设提供网络传输、存储和计算基础。夯实城市底座,推进城市大脑、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城市数字底座搭建,实现已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城市运营状态可视化展现及联动指挥调度。

动能转换期(2024-2025年):生态集聚、数据赋能、全面提升。健全洛阳智造产业生态,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高端智造领域延链补链,推动发展高端产品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洛阳智造发展水平。在数据服务、高端软件、元宇宙、空天信息等服务和新兴领域重点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产业发展雏形。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引领、文旅和商贸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推动试点示范经验向更多场景、更多行业领域应用推广,培育一批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优先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鼓励社会组织和机构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引导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其他行业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开放数据。按照《河南省数据条例》要求,编制全市公共数据目录,制定洛阳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依法向社会有序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流通制度,建立数据流通交易运营新平台。

创新迭代期(2026-2035年):开放创新、争先创优、持续迭代。持续增强区域科创中心功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部署数字创新基础设施,彰显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和支撑作用,建设数字科创新强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创新突破,持续推进6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布局,牢牢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数字经济良性运行机制,提升城市数字经济创新品牌影响力。

(五)空间布局

围绕做优做强中心城区、环都市区、生态发展区,统筹考虑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基础、优势短板等,突出区域发展特色与重点,强化产业和场景驱动,推动数字经济在全域差异化协同发展。

1.中心城区高端引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数智产业和数产融合双轮驱动高端发展核心区。以涧西区、洛龙区、西工区、伊滨区为核心积极融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创新精准制度供给,瞄准数字经济先进科创能力和前沿数字产业体系,发挥龙门实验室的高端引领作用,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高标准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汇聚高端要素资源,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高端策源地、科技创新先行区、数据要素市场配置分中心和创新创业活力区。以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和科技产业社区为载体,围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服务等数智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2.环都市区转型提质。强化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宜阳等环都市区和中心城区的联动协作,打造数智产业配套区和县域数字经济示范。支持环都市区围绕高端功能材料、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基础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协同形成数智产业配套集群,鼓励培育发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和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创新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推进区域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智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叠加、聚变、裂变,形成产业交互合作、开放共享的创新氛围,探索县域数字化转型样板。

3.生态发展区活力创新。支持汝阳、洛宁、栾川、嵩县生态发展区,聚焦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数字经济融合创新活力新区。支持生态发展区,深入挖掘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以数字场景应用激发城乡产业、市场融合发展活力,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数字农业,积极探索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养、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纵深空间。

专栏1: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程

1.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政策环境、构建包容发展环境,形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要素集聚和高效流通的产业发展环境,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空间载体,围绕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持续创新,抢占数智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支持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数字经济示范项目,提高城市发展影响力。

率先开展区域级数据价值化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制度,充分激发社会基于数据的创新活力,探索促进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实现,聚力打造中部数据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价值共创高地。

2.争创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坚持分类分行业,争创一批省级数字化服务企业和数字经济示范园区。扩大数字服务出口,争创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申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以数字产业为主体的数字经济示范园区。鼓励大数据产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科技园、中欧科创园、中信科创园、炎黄青年数创社区、周山创新创业智慧岛等科创园区,聚焦数字核心产业特色优势,争创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以传统产业数字化为主体的数字经济示范园区。支持洛阳各开发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开发区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智产业和数产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数字化特色鲜明的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参照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办法,以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数字内容产业为主导,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3.争创数字经济示范县。实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区培育计划,推动县域数字经济特色发展。重点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县域数字经济试点创建活动,探索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县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三、锻样板,打造“数创中心”先行示

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软件、高端装备、元宇宙、空天信息等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技术创新增强发展竞争力、平台载体创新增强聚合能力形成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等主要领域“并跑”向“引领”创新迈进,在元宇宙、空天信息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跟随”向“并跑”创新迈进的新格局,培育一批关键技术、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高端策源地。

(一)推进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激励和约束机制。将数字经济作为全市产业提质重大战略,出台数字经济发展配套政策,围绕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场景、开放合作等方面,强化财政、金融、消费、投资、产业、外贸等政策的综合协同发力。开展数字营商环境评估和优化提升行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发挥自创区洛阳片区先行先试制度优势,打好数字营商环境集成创新改革品牌,建设高水平数字营商环境开放创新区。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智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

(二)加快数字科技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新材料、高端智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和未来网络、量子信息、元宇宙、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瞄准细分风口领域,积极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布局一批省内前沿性、探索性项目。发挥洛阳高校资源优势,围绕重点布局的未来数字产业领域,对照梳理高校优势学科清单,支持重点学科聚焦重点产业开展基础研究,超前谋划产业发展路线。建立全市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需求公开征集及定期发布制度,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加快实现“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突破。采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校解题、市场验题”的协同攻关模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科研项目招标等方式,力争形成一流原创性成果,推动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产品研制、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实施中小企业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鼓励中小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创新型企业。

(三)聚力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

实施“专利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完善“小升高”“高升规”“规变强”等政策支撑体系,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计划,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推动清洛基地、中科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慧远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夯实产教融合基础,支持信息技术“新工科”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建设实训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总部型、旗舰型企业,支持平台经济头部企业在洛阳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运营中心。

(四)统筹布局数字科技创新载体

围绕关键技术平台、资源条件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通用型高层次重大平台,打造“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科技产业社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矩阵。积极融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央企合作,争取在光电连接器、智能矿山装备、人工智能、未来新兴技术等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成国际一流农机装备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高水平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社区。推进中欧科创园、中信科创园、炎黄青年数创社区、周山创新创业智慧岛等科创园区争创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形成一批科创资源集聚、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标志性区块。

(五)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落实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在洛转化相关政策,提升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移转化能力。鼓励在洛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形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在政府主导类项目中开放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5G、IPv6、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验证、模式探索和应用推广。积极推进市智能农机装备、工业新型成像等中试基地开展中试放大、验证测试、集成熟化、技术交易等重要服务,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专栏2: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工程

1.创新制度供给。重点围绕强化理念创新创新政策环境、构建包容发展环境、创新监管模式等,探索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包容发展环境。坚持市场主体平等准入,破除“隐性壁垒”。开展“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登记改革,深化“宽入严管”的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探索建立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依法审慎开展行政执法。

创新监管模式。深化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新模式运用,建立触发式监管机制,探索“沙盒监管”措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领域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预留发展空间。对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依法依规严格监管。对触及法律法规红线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强化数据等知识产权保护。

2.营造重点领域创新生态。重点围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据服务业、人工智能、高端软件、智能装备五大领域,加快技术生态构建,形成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良性科技创新生态。

数字产品制造业创新生态。依托中航光电、中硅高科等单位,推动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作用,重塑“5+N”科技创新体系。依托电子信息制造业联盟,推动光电器件及其配套材料和应用企业加强联动,引导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通过资本合作、技术联动等方式,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及产品研制,加快新型光电器件的产业化应用。

数据服务业创新生态。支持本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分析与挖掘、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华瑞指数云科技等重点企业研发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基础架构软件,打造自主可控的数据基础软件和数据操作系统产品。建设市级大数据新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向大数据领域倾斜。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加强人工智能重点技术攻关。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依托龙门实验室、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清洛基地、洛阳中科人工智能研究院、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等单位,推动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布局“1111”(1实验室+1中心+1平台+1基地)的人工智能研发平台,建设面向“AI+N行业”的共性技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智能判断决策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

高端软件服务业创新生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中移在线、众智科技、鸿业科技等龙头企业联合用户单位、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创新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建设软硬件适配中心,开展产品研发、集成验证、成果展示等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软件开发模式,推广普及软件开发云和智能化开发工具。创新软件运营服务模式,推广软件订阅、计次收费等服务,实现软件交付、产品升级、运维服务的一体化。

智能装备产业创新生态。发挥龙门实验室的高端创新引领作用,聚焦智造基础、先进材料、高端基础件、智能系统、成套装备等智能装备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加快与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协同创新。支持涧西区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装备产业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四、铸新板,培育“数智产业”生态集群

打造“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未来新技术产业”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构建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数据、高端软件、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软硬新”产业集群。

(一)做强数字产品制造业集群

1.做强电子材料产业集群。构建高端电子化学材料和电子显示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前瞻性电子基础材料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聚焦高端硅基材料、高纯含氟特气、光刻胶、芯片湿化学品、芯片抛光材料领域,构建基于芯片生产加工制造微观环节的高端电子化学材料生态圈。以中硅高科、洛阳单晶硅等企业为基础,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硅抛光片、外延片,打造硅半导体产业链条。发挥昊华气体总部职能,持续打造可以覆盖芯片外延、离子注入、掺杂、刻蚀、清洗等所有制程的全系列电子气体产品体系。延伸钨钼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发展钨钼溅射靶材等高附加值产品。以龙海玻璃、凯盛信息为基础,聚焦TFT—LCD玻璃基板、超薄柔性玻璃(UTG)、偏振光片、液晶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导电银胶、彩色滤光片(彩膜)等方向,精准招商,提升电子显示材料产业基础配套能力。

2.做大光电器件产业集群。依托中航光电、航海电子、凯迈测控等重点企业,围绕光电连接器件和环境传感器件领域,发展高速高压连接器、集成化连接、特种连接和气象传感、红外传感、特种气体器件产品。推进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拓展光电总线设备、光电特种设备、激光测距机、红外夜视成像仪、微光夜视仪、民用车载平显等设备及系统产品,提升光电元器件产品品牌能力。支持凯迈(洛阳)环测、泰斯特探伤等重点企业发展新型智能传感器,引进智能传感器设计、封装等上下游企业,推动材料生产、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和重点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引进光电芯片、印制电路板等研发设计、工艺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短板环节,建设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

3.做优智能硬件及装备产业集群。聚焦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建圈强链,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智能成套装备领域,加强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发展大型矿井提升机智能控制系统、巷道喷涂三维视觉系统、磨机智能控制系统、隧道(矿道)工程智能设备等重点产品,提升矿山、有色金属加工、建材等领域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智能机器人领域,加强自主路径规划及导航、环境感知图像识别、智能避障、多机协作工作和大数据分析及学习功能等研发,发展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机器人、特殊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加快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本地研发生产。智能检测设备领域,加快发展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算法与内容制作、工业软件等技术的引进与再创新,开发钢丝绳索无损智能检测、盖板玻璃智能检测、金属杆材智能检测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检测高科技产品,提高智能检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做强智能农机产业集群。依托一拖、国家农机创新中心等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突破农机精准作业、农机农具协同等关键技术,推进适用各种作业环境的智能农机、无人机和新能源动力“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智能装备研发,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打造我国智能农机产业聚集区。推动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部署“5G+智能农机”,大力推广无人驾驶收割机、自动播种机、无人植保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传统农机智能化改造,在传统农机上增加作业监测、自动导航、自动驾驶等设施,提高传统农机的自动化程度。

(二)做优数字产品服务业集群

1.做优数据服务产业。依托洛龙区大数据产业园、西工硅巷数字经济科技产业社区、涧西区智能制造及大数据科技产业社区、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等载体建设,布局数据采集、标注、交易等数据服务产业,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化,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数据要素市场配置分中心和数据价值化试验基地。

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打造中部数据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数据标准化评估,发展数据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公共服务,围绕电子政务、城市治理、产业应用等开展数据标准化试点。探索出台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加工处理、开放共享、数据管理、定价交易以及软硬件服务行为。打造高质量公共数据资源池,建立公共数据资产综合管理架构,推动市级数据资源池与省级数据资源池对接,统筹公共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以及创新应用等业务。开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鼓励建设行业数据资源库,并加强与公共数据资源池的融合对接,促进数据流通与共享。持续推进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提升企事业单位数据管理意识和能力。

培育特色数据服务产业。建设特色数据采集实验基地,引进国内具有成熟产品的数据采集服务商,围绕机器视觉、图片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数据采集服务,发展人工、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库系统等多种数据采集模式。面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支持深慧视、科特信息等企业向提供设备制造和数据采集为一体的综合解决商转型。围绕机器视觉、语音交互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和标注需求,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图片标注、语音标注、文本标注、视频标注等业务,打造众包、“机器+人工”的数据标注模式。鼓励本地高校与寒武纪、科大讯飞等企业合作,研发开源标注工具和数据处理平台,培育数据标注平台企业。支持上海依图、软通动力等大数据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本地大数据企业参与工业、旅游、医疗、环保、交通等领域大数据项目,培育壮大本地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

有序开展数据交易试点。联合国内专业机构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交易流通制度,研究数据权利分类,探索建立数据定价模式与机制。开展数据确权沙盒实验,基于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智慧社区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业和文旅平台等平台数据资源,率先开展公共和重点产业数据资产凭证试点,围绕“部分权利”优先开展数据确权试点,探索公共数据资源交易。聚焦工业大数据领域,争取省政策资源支持,谋划建立区域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围绕工业大数据确权及交易规则、交易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探索,加强跨区域数据资源流动合作

2.突破软件信息服务产业。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培育“软件名园、软件名企、软件名品”。支持鸿业科技、众智软件等企业突破建筑信息建模、CAD等软件,加强软件平台化服务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创新。聚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智能农机等行业,推动软件企业、制造业企业融合创新,培育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商。实施洛阳星派数值仿真研究院安全监测系统应用研发、洛阳众智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维互动设计系统、洛阳安怀达工业自动化软件研发生产线等项目,提升软件效率与易用性。以洛阳恒生科技园、洛阳软件园为依托,发展新型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业务,面向工业、文旅、电商物流等行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设计、集成服务。

3.布局数字内容产业。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抢占融合发展“新风口”,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数字文化产业,打造龙门石窟、白马寺和隋唐洛阳城等世界级文创IP。依托东方文创园、天心文创园、古都科创园、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龙门文创园等文创园区及河科大、洛阳理工、洛阳师范等高校创意产业带等资源谋划布局洛阳数字文创产业园,积极发展数字影视、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精品演艺、实景游戏、数字文博等文创产业,打造具有鲜明洛阳特质的数字文创产品。引入国内知名数字动漫、内容创作、数字传播公司,壮大MCN(多频道网络)创作机构、平台用户数量和能级,打通文旅KOL(关键意见领袖)联盟矩阵,推进5G、VR、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文化旅游融合。建设中原文物数字创意中心,支持大型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落户洛阳,提升洛阳数字文化产业影响力。

4.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的嫁接,支持孟津区搭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伊滨区搭建全国钢制家具平台、老城区打造牡丹交易平台。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有影响力的行业平台企业合作或自建行业平台,构建本土平台经济生态体系。吸引国内平台经济企业在洛阳建立总部或设立分支机构。围绕网络货运、企业服务、智慧交通、灵活用工、金融服务等领域,积极引培特色城市生产性服务类平台企业。围绕衣、食、住、行、医、娱等生活需求,积极引进培育网络交易、信息资讯等服务平台,培育引进一批养老服务、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平台企业,培育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在线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加强与电商巨头合作,助推农特产品出洛。

(三)有序布局前沿新技术产业

1.培育特色人工智能产业。打造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支持华为、科大讯飞、寒武纪等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在语音识别、芯片设计、机器视觉等方面形成一批系统化解决方案和迭代定型产品,打造一批“智能+”应用场景。提升智能语音识别、智能视觉检测、农机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推动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及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加强自主路径规划及导航、环境感知图像识别、智能避障、多机协作工作和大数据分析及学习功能等研发,发展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机器人、特殊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本地研发生产。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加强“5G+人工智能”集成系统技术突破与示范推广。

2.有序布局元宇宙产业。有序推进元宇宙相关技术与传统领域的融合应用,率先谋划元宇宙+文旅、数字孪生工厂等标志性场景。支持河南省文旅集团、中信重工等企业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旅游元宇宙和工业元宇宙方向新型科研机构,前瞻性布局智能算法、边缘计算、沉浸显示、全息影像等元宇宙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推动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在洛阳设立元宇宙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重点围绕VR/AR/MR、人机交互、数字孪生、机器视觉、数字虚拟零部件等元宇宙核心技术的融合应用与集成创新开展协同攻关与应用创新。

3.突破空天信息产业。加快航空航天智创产业园建设,围绕“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生产装配、调试总装、试验检验、人才培养”等产业链条,发展北斗产业、商用卫星、无人机、直升机、航空关键零部件等商用航空航天产业,推动园区融入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大局,打造模块化、柔性化的商业卫星制造工厂,满足不同型号卫星总装和测试需求。支持国机精工洛阳轴承研究所、海普半导体(洛阳)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做强卫星关键零部件产业。加快引入航天宏图等重点龙头企业,聚焦智慧城市、生态环保、应急管理、新型基础测绘等应用场景,建设卫星服务平台,培育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企业。

专栏3:数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数字产品制造业集群壮大

电子化工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中硅高科和昊华气体技术基础优势,重点打造硅氟新材料化学品产业,积极构建基于芯片生产加工制造微观环节的高端化学品生态圈。重点布局高端硅基材料、高纯含氟特气、光刻胶、芯片湿化学品、芯片抛光材料等系列项目。巩固提升8英寸硅抛光片的产品优势,实施麦斯克电子大尺寸半导体硅晶圆生产线建设项目,保障大尺寸硅抛光片供应。实施中硅高科电子信息材料转型升级项目,提高高纯四硅、电子级多晶硅等产品良率和质量,尽快实现区熔级多晶硅的市场化。发展六氯乙硅烷、电子级三氟化氮、四氟化碳等高纯硅气体以及含氟气体,为光电芯片提供支撑。提升本地企业在砷、镓、碳化硅方面的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砷化镓、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光电元器件产业集群。发展激光发生、接收、调制、转换芯片,提高射频收发模块、光电模组等核心器件芯片供应能力。发展光电转换器件、光总线网络器件、微波光子器件、光波导传输器件产品,提升光通信器件批量生产能力。发挥在高速、高压、特种、集成化连接器等方面优势,提升各类光电连接器产量及应用,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麦斯克电子材料年产64万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级8英寸硅抛光片、洛单集团年产200t宽幅钼靶材及年产100t金属旋转靶材等项目,重点对接深南电路、江苏亨通、国宏中宇科技等企业,提升本地光电产业链基础水平和配套供应能力

电子显示材料产业集群。培育电子显示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阵地,以伊滨科技城建设为主要载体,建设电子显示产业研发中心,突破研发环节短板;引进8.5代TFT—LCD玻璃基板、超薄柔性玻璃、显示模组、显示面板等项目,打造建设洛阳电子显示材料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策源地,推进产业集聚。以偃师区为重点,打造超薄电子信息玻璃生产基地。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依托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牵头成立的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培育孵化基于特种机器人三维视觉模块、飞行器AI视觉模组等高成长应用型企业。支持科大讯飞、清华洛阳基地、弘义未来产业发展中心、大鱼视觉、深慧视(河南)、洛阳热感科技等人工智能关联企业,在语音识别、芯片设计、机器视觉、热成像等方面形成一批系统化解决方案和迭代定型产品。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发展具备远程智能控制、语音识别、智能气体监测、环境检测、人机联动等功能的消防机器人、智能消毒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灾区救援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防爆侦测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探伤机器人、康复医疗机器人等重点产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

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领域,依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按照专项支持和整合现有资源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国家收获机械质量检验中心、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农机装备电控液压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实验室,打造创新资源的整合枢纽、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为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引领,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平台。自动驾驶拖拉机领域,重点突破农机专用高精度传感器、液压控制、电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北斗自动导航、5G等技术在拖拉机上集成应用。智能部件领域,展开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导航及自动作业、精准作业和农业机械智能运维管理等关键装备技术攻关,推进北斗无人驾驶仪的市场化推广应用。服务型制造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大型企业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打造多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服务,引领服务企业向制造业渗透。

2.数据服务业集群能级提升

洛龙区“数据交易”亮点。加快“数字洛阳”运营公司落地,整合“享游洛阳”旅游大数据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公共数据资源,率先探索数据交易业务。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基础,促进数据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合作,研究出台装备制造业数据确权、价值评估、数据共享、安全访问、安全计算等标准规范和管理机制。

西工区“智能算力”亮点。以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为载体,加快寒武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加大图形处理器(GPU)服务器部署,积极探索FPGA、张量处理单元(TPU)和神经处理单元(NPU)的研究和使用,建成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依托西工硅巷数字经济科技产业社区,引培数据标注平台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标注竞争力,形成数据标注“机器+人工”模式。

涧西区“工业数据应用”亮点。整合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卓阳科技园等园区优势资源,推进洛阳新材料及智能装备科创小镇发展,打造工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数据应用产业互促发展格局。推动河南领聚网络科技、洛阳凡锐电子科技、洛阳科特信息科技、洛阳视距智能科技等企业,围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环节,研发专业化、场景化的大数据产品与解决方案。

老城区、瀍河区、伊川县“科创孵化”亮点。依托老城区古都科创园、瀍河区洛阳·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瀍河区洛阳颐高数字科创中心、伊川县滨河科创园等科技创新载体,支持华瑞指数云科技公司等重点企业研发自主可控的数据基础软件和数据操作系统产品,争取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向大数据领域倾斜。

3.软件信息服务业集群。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专业园区,推动数据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软件服务业发展,争创省级软件产业示范园;持续壮大中移在线、众智科技、鸿业科技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加快孵化中小微企业,打造软件名企;依托市政软件、建筑设计、探伤检测等特色领域软件产品,加强重点领域示范应用,铸就软件名品。争取更多企业列入河南省软件名企、软件名品目录,引导软件企业推进技术产品创新。推进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企业通过剥离软件业务、整合行业软件力量,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专业化、体系化整合。支持中小型软件企业深耕特定行业、领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用产品,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五、扬长板,建设数产融合转型高地

“智能制造”“数字文旅”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将洛阳打造成为全国工业信息化先进生态区、全国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全面提升商贸、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一)打造“洛阳智造”高地

1.强化智能制造引领。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适应多产品类型的柔性自动化产线,引导工业机器人、无人车的集成应用,建立生产设备、产线、车间、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

推进智能制造。持续实施“机器换人”,在电子信息制造、农机装备、轴承等重点行业的关键岗位,实施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替代行动。建设智能车间工厂,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端石化、新材料等优势行业,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应用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实现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人机协作。依托中铝洛铜智能工厂、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中欧产业园震海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推进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车间产品物联网、数字化车间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和面向智能工厂的总控中心系统,建设数字化协同设计云平台。

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制造企业搭建产品互联网络与服务平台,推动业务向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远程运维、总集成总承包等环节延伸拓展,培育共享制造、柔性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从单纯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制造+服务”模式转变。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推广网络协同设计、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分布式制造等网络化协同制造。发展个性化定制,鼓励矿山成套装备、农用机械、有色金属加工成套装备、建材成套装备等企业提升高端产品模块化设计、定制化服务能力,鼓励家具、制鞋、三彩等消费品行业引入定制解决方案和柔性生产设备,发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

培育智能制造综合服务生态。引进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化和集成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矿山机械、农用机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企业将资源向高附加值、高端核心环节聚集,提供规划设计、开发实施、集成应用、诊断咨询、运行维护等服务,由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引导清洛基地、中原智联、中原大数据研究院、赛摩科技等本地服务商提升服务能力,面向中小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数字化需求,开发推广低成本、模块化、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转型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中原智联(洛阳)、一拖、中信重工、麦斯克、偃师三轮摩托车等行业级、企业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开源社区建设,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和培训。

2.创新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挖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空间,打造工业互联网高端生态。

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纵深发展。持续建设洛阳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提升平台工业经验与知识模型承载能力,打造工业微服务和机理模型资源池,加速工业技术、工艺、经验等知识的模型化沉淀和平台化推广,创新工业众包众创、协同制造、智能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节点优势,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融合发展,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提升优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中信重工矿山装备、一拖农业装备、中色科技有色金属、中钢洛耐耐火材料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水平、深化融合创新应用。

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利用5G网络切片技术,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虚拟专网,梯次推进中小企业入网。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流程优化与内网建设改造相结合,推动5G网络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挖掘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形成“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示范引领。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聚焦企业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

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依托市工业互联网暨5G产业联盟,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布局、加快工业软硬件创新突破及人才引聚、深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打造工业互联网企业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模板,开展应用咨询及研发培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关键技术产品供给,鼓励企业在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领域加快技术攻关,打造智能传感、智能网关、协议转换、工业机理模型库、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加快部署应用。

3.智能装备制造提质。以关键零部件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完整的智能成套装备和智能检测设备产业体系。智能成套装备领域,面向制造业、采矿业、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发展大型矿井提升机智能控制系统、巷道喷涂三维视觉系统、磨机智能控制系统、立磨智能控制系统、液压重载机械臂、隧道(矿道)工程智能设备等重点产品,提升矿山成套装备、有色金属加工成套装备、建材成套装备等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智能检测设备领域,发展工业锥束CT系统、在线DR检测系统、机器视觉检测、AI智能识别系统、新型安检设备及系统、盖板玻璃及显示面板智能检测设备、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金属杆材智能检测产品、AI毛板检测分拣设备等重点产品,开发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检测高科技产品。

4.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转型。探索平台企业与园区联合运营,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围绕共性转型需求,推动共享制造平台在产业集群落地和规模化发展。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新生态。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园区规模化开展数字化升级,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打造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专栏4:重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推工程

1.石油化工行业。依托石化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推进生产、环保、能耗、供应链等环节智能场景建设。推进孟津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搭建涵盖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环节的危险化学品全产业链协同平台,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设备智能化改造和智能传感器部署,基于5G专网等技术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强化设备互联互通,提升生产环节关键设备、关键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分析能力。推进数字孪生应用,构建数字孪生工业大数据模型,开展设备健康管理与预警、在线运行分析、故障诊断与预测、工艺优化与诊断,实现生产设备预防性智能维护,提高石化企业安全管控能力。应用融合条码、物联网和5G等技术开展危化品智能管控,健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升石化产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新材料产业。面向有色、建材等行业,支持中色科技、中铝、北玻、恒裕矿业、龙宇钼业、众和冶金等企业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支持构建行业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和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上云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预测性维护、安环预警等重点环节,培育和推广一批流程管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

3.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促进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支持普莱柯、恒恩医学、龙门药业、宁竹药业等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普莱柯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恒恩医学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探索医学检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平台,推进医检服务全程智能化进程。支持数字技术在监测预警、病毒溯源、新药筛选、防控救治等方面的拓展应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研发及相关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靶点发现系统、人工智能化合物合成系统、人工智能化合物筛选系统等,缩短实验室研发周期。支持普莱柯建立完善的药物研发和管理平台,及时反馈药品使用数据,助力新药品研发优化。

4.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麦斯克、中硅高科等电子原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研发、生产、采购、营销等场景应用实施数字化升级,发展协同研发设计、人机协同装配、质量智能检测等新应用新模式,提高与终端厂商研发协调水平和产品交付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业务一体化融合。

5.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支持中信重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创园、洛阳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科创小镇、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科技园智能装备产业载体建设,提升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支持中信重工、一拖、河柴重工、轴研所、科大格尔、华冠齿轮、新强联等高端装备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加强合作,推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检测装配、物流仓储等装备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实现高端装备产品与嵌入式软件系统、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成套装备(生产线)首台(套)突破,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关键工序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推广应用三维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智能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5G、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一批基于模型的智能制造企业。支持高端装备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构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规模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装备的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与健康管理。

(二)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地标

1.打造智慧文旅“新基建”。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库,实现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和线上线下动态管理。优化智慧旅游平台,拓展城市形象展示、游客咨询投诉服务、旅游产品预订、旅游应急智慧等功能,提升官方网站、微信、抖音等多终端、全覆盖的旅游信息发布平台,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依托洛阳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全市文旅产业数据资源整合,健全行业运行及消费大数据管理监测体系,推广旅游大数据多级综合业务云平台。完善“享游洛阳”消费平台功能,建设全产业链的文化旅游消费平台,拓展平台流量入口,实现旅游全要素线上交易,实现“一部手机游河洛”。建设文化资源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融入省“文化豫约”数字平台,整合各级数字资源,实现公共文化云资源内容对接,功能互联互通。

2.推进智慧景区“新应用”。运用大数据、5G、AR、VR、AI、ML等技术,推进景区管理智慧化、服务全面化、发展可持续化。提升景区管理智慧化水平,提供数字导览、网络讲解、网络售票、分时预约入园、智能验票、智能支付、智能安检、智能停车、扫码叫车、共享自行车等智能化服务,推进景区WiFi全覆盖。创新景区文旅内容数字化,将现代科技充分融入文旅内核,创新推出VR展厅、三维可视化系统、文物全息展示等数字内容服务。聚力打造数字龙门石窟、数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隋唐洛阳城、数字大运河、网上东方博物馆之都、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景区、周公庙博物馆等一批高等级数字化景区场馆。

3.创新智慧文旅“新模式”。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场景再现等手段,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的数字化水平,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开发适应年轻旅游群体爱好的新一代实景模拟、沉浸体验、数字博物馆等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推进5G+全息技术与演艺表演的融合应用,打造全息舞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元宇宙”,打造集文化、场景、消费等一体的线上活动新模式,打造线上虚拟的数字文化空间。

4.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利用XR等技术大力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新业态,加快牡丹博物馆、新唐街、洛城中街、黄河非遗中心、阳光工业游园沉浸式业态建设,推动《明堂韶乐》《唐宫乐宴》等沉浸式演出提质,打造一批具有洛阳特色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场馆。依托二里头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沉浸式体验,构建各具特色的夏商、隋唐文化IP,扶持小剧场、剧本杀体验馆等文娱项目发展。加快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未来唐潮”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偃师玄奘故里、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展陈整体提升等项目建设,增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创意化展示、沉浸式研学体验。加大沉浸式文旅企业总部的培育和招商力度,谋划举办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论坛。

专栏5:沉浸式文旅新地标塑造工程

1.打造沉浸式数字文旅场景。加快“5G XR 电竞未来乐园”、九洲池二期、大河荟、唐宫市场文旅商综合体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数字龙门”“数字隋唐”“数字牡丹”等数字化场景场馆建设,支持创作“梦里隋唐、尽在洛邑”等实景剧本杀作品。推出一批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创及展示、沉浸式主题公园、全息餐厅、VR酒店等沉浸式产品。依托《风起洛阳》《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优质文旅 IP,围绕“国潮洛阳”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文旅沙盒项目,在国内率先探索以“全城剧本杀”为主题的沉浸式城市旅游新模式。增强洛阳博物馆等陈列、沉浸式研学体验。

2.搭建线上沉浸式交互场景。依托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在云上牡丹文化节基础上建设洛阳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实现文化旅游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内容生成、定制消费、智慧服务和共治管理。建设贯通科技、教育、文博、商业、旅游、娱乐的一体化线上文化虚拟平台,提升平台沉浸式交互体验。

(三)建设新型数字商贸枢纽

1.电子商务。围绕“线上线下融合、城乡电商融合、电商产业融合、国内国外循环”的电商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设中国(洛阳)跨境电商综试区,培育电商新模式新业态,推进电商与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促进电商转型升级

提升电商载体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电商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建设直播基地。打造一批县域电商产业园,支持孟津、嵩县、汝阳等建设一批电商物流园区,探索打造集电商、物流、供应链、仓储配送、支付结算、直播及营销等上下游关键要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电商综合产业园区,引进直播平台、MCN机构、社交电商、新零售、全渠道营销业态企业等集群发展。推动现有园区基地转型升级,拓展提升园区基地综合服务功能,为入驻商户提供对接电商平台、快递仓储、开展人才培训、资金政策支持等服务。

高水平建设中国(洛阳)跨境电商综试区。深入实施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进跨境电商“两平台六体系”建设,完善洛阳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健全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培育跨境电商创新创业群体,鼓励传统外贸企业成立跨境电商团队或部门入驻孵化器,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的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形成资源聚合、企业集聚的中西部地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地。聚焦特色产业,推进跨境电商与制造业、农副产品、文旅文创的深度融合应用,促进扩大跨境电商出口业务规模。依托洛阳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保税商店,发展跨境购、保税购,建设保税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发展跨境电商新模式新业态。

培育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利用直播电商、“云逛街”、视频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型获客方式,推动电商企业营销服务模式创新。支持电商企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宣传推广产品,进行直播带货,组织直播内容营销策划企业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使其更符合直播场景。推动实体商业合理发展跨界零售、社区零售、无人销售、无接触消费等新模式。支持生产消费领域平台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在线定制、网络预售、众筹团购等个性化定制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一体发展。推动5G等数字基础设施在商贸区域全覆盖,打造“智慧商圈”。

推进电商与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依托洛阳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引入特色电商平台资源,为产业集群应用企业提供平台入驻、品牌升级、数字化营销、线上运营等服务内容,促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培育以电子商务为牵引的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加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内部产供销一体化平台的集成应用,实现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优势产业集群利用互联网逆向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指导产业集群开发设计、产能和生产决策。推动电子商务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鼓励文旅企业与旅游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2.智慧物流发挥洛阳在全国物流运行体系中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作用,高水平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两型物流体系,创新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多式联运等新业态,提升国家两型物流枢纽承载能力。

加强物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洛递通”平台,打造集车货匹配、供应链管理、交通指引、智能线路调度规划等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鼓励多式联运、化工物流、冷链物流、网络货运、电商快递、城乡配送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建立智慧化共同配送分拨调配平台,提供路径优化等公共服务,实现供应商、门店、用户和配送车辆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提高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供需匹配度。培育智能无人仓储和无人分拣应用试点,创建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在邮(快)件收发密集区建设公共智能快递柜,依托智能快递箱、智能无人仓、智能信报箱等新型末端设施,构建“无接触配送”服务体系。

高水平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大宗商品物流园、洛阳华晟物流园等物流龙头企业,联合普洛斯、中远海运、中外运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加快对仓储、运输、分拣、包装、配送等传统物流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智慧型物流示范基地。围绕本地特色产业,探索建设网络货运产业园,吸引网络平台型企业入驻,完善网络货运市场准入、运营监管、诚信考核等工作机制,培育一批网络货运品牌企业。支持传统物流企业规划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无车承运企业,发展网络货运。开展多式联运示范,推动一拖(洛阳)多点协同、公铁联运“一单制”和华晟公铁联运“大通道”示范项目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以网络为依托的货运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

高标准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中储物流园,大一精品农产品集散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国邮政集团豫西邮件处理中心、洛阳顺丰电商物流产业园、红山多式联运、铁路物流基地等商贸型物流枢纽基地,建设智能运输、智能仓储、物流金融、货损管理、车源管理、OA管理、同城提配等智慧物流云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智能分拨、三方物流、共同配送、网络货运、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赋能服务,推动园区提质增效。推进区域性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电子交易结算、公共信息平台等信息设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园区智能化服务水平。

打造一批智慧物流园示范标杆。支持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性专业物流园区积极申报省级智慧物流园区试点。鼓励现有园区进行信息化智慧化改造升级,引导在建园区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智慧化装备,鼓励物流企业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立体库、自动化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推进物流业向智能化发展。支持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打造商仓流一体化发展样板,支持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建设货物分拨、城市配送中心、标准智能仓、多式联运、电商展示交易、产业孵化等功能,推进电商交易、智能仓建设、物流配送、特色产业等融合业态。

专栏6:数字商贸枢纽提升工程

1.高质量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以高质量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载体建设,加大主体培育,构建中部跨境电商新高地。到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50亿元。

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搭建洛阳市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成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与企业跨境电商业务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商数据中枢。构建线下综合园区平台,围绕工程机械、复合材料、摩托车及零部件、钢制办公家具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洛阳(五洲)跨境电商产业园、涧西跨境电商产业园、上发跨境电商产业园提质增效,促进跨境电商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的联动发展,构建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等六大体系,完善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

加强跨境电商领域应用创新。依托洛阳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探索一站式通关、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等通关便利化创新举措,设立保税商店,发展跨境购、保税购,建设保税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独立站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跨境电商企业营销服务模式创新。依托豫浙数字跨贸科技产业社区项目,打造“跨境品网红电商直播基地”,对接Amazon、Shopee、速卖通等具有直播功能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网红主播等资源,打造中原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直播产业聚集地。

推进跨境电商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深挖工业领域跨境电商潜能,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传统企业自建行业跨境电商平台或分销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知名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独立站,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在线采购、营销等活动,全场景全渠道触达用户。培育制造业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加大对制造企业办理国际认证、商标注册等支持力度,塑造“洛阳制造”品牌。促进跨境电商与文创产业跨界交融,推进唐白瓷、洛阳三彩、澄泥砚、牡丹画等一批优秀文创产品跨境电商出口,鼓励跨境电商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融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各景区洛阳特色文创产品专区、离境退税连锁品牌,海外文旅融合特色O2O店等。

2.“两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两大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加快“两型”物流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技术、数据资源驱动物流枢纽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加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浩德电商物流产业园、大张物流园等一批智慧物流园区,提高智慧物流发展水平。重点建设万邦冷链物流园、顺丰电商物流园、综合保税物流园,谋划建设危化物流园,培育一批信息化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国家物流枢纽承载能力。制定地方性物流标准和规范,推广物流标准化,推动新兴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

创建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智能无人仓储和无人分拣应用试点,创建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建设可视化智能配送管理系统,实现对物流车辆配送的实时、可视化在线调度与管理;建立物流园区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实现智能拣选、托盘共用、智能配送。

(四)打造数字农业发展典范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发展农业物联网,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数字化领域的部署和应用。整合利用各类农业园区、基地的物联网数据采集设施,逐步推动数据汇集。

2.精准种植养殖。建设智慧大棚,支持利用5G等技术,对智慧大棚内的遮阳、新风、降温、施肥浇灌、数据采集、补光等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建设智慧果园,部署监控探头和传感器,通过手机app随时观察果园的情况,实时监测果园湿度、温度等状况。加快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改造,推进环境感知、精准饲喂、粪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设备智能化升级,推动生产全过程平台化管理,建设一批现代化养殖基地。

3.智能农机应用。大力推广无人驾驶收割机、自动播种机、无人植保机,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支持中国一拖洛阳数字孪生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构建大田主粮现代化生产场景,在主粮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全要素环节实现智能农机管控、智慧农业监管、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营造智能农机应用及大田智慧农业良好发展氛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主粮生产智慧化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支持一拖集团建设农机大数据运维服务平台、网络化个性化定制平台和国家智能农机产业大数据中心,为现代农事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和洛阳方案。支持洛阳建设智能农机服务总部基地,大力推动智能农机服务产业集聚发展。

4.农业电商。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相关项目,推动农业电商平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支持推广村播、“短视频+网红”等新型营销模式,创新“电子商务+农村物流”模式,高标准完成国家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城乡高效配送骨干企业。健全农产品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开拓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快实现农产品供应、销售环节数字化。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推动“洛阳源耕”等“土字号”“乡字号”“绿字号”特色品牌在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销售平台建立网上旗舰店。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网络销售区域特色农产品,培育农业电商头部店铺,认定一批县域冷链、快递、电商物流示范园区和乡村物流龙头企业。

专栏7: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

1.精准种植。支持建设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集成应用的智慧大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四情”监测能力和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按需有序推进育种、播种、苗情监测、施药、施肥、灌溉、收割等种植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动无人驾驶农机在高标准农田的使用。支持汝阳食用菌、孟津草莓、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建设智慧大棚,支持利用5G等技术,对智慧大棚内的遮阳、新风、降温、施肥浇灌、数据采集、补光等系统进行集中控制,远程掌握大棚作物的健康指数和生长状况,根据情况自动进行水肥药灌溉。支持洛宁苹果、偃师葡萄、新安樱桃等特色水果,建设智慧果园,部署监控探头和传感器,通过手机app随时观察果园的情况,实时监测果园湿度、温度等状况。优先支持宜阳、伊川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试点示范。重点打造偃师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洛阳农发凯盛智能温室农业、中科丘陵地貌智慧农耕示范基地、洛宁区域性农产品智慧农业等一批重点农业示范项目。

2.精准养殖。面向生猪、牛羊、家禽等重点养殖业,加快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改造,推进环境感知、精准饲喂、粪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设备智能化升级,推动生产全过程平台化管理。支持正大农牧等龙头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大型养殖场中的应用,实时采集分析牲畜体温、异常状态等信息,实现生物疫情的提前预警。推广畜禽圈舍通风控温、自动喂养、配种分析、生长监测等模式,实现畜禽规模养殖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提高大型养殖场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带动中小规模养殖场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化养殖基地。

3.智能农机应用。推动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部署“5G+智能农机,大力推广无人驾驶收割机、自动播种机、无人植保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六、补短板,打造“数智治理”城市平台

聚焦构建“数智赋能”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坚持“数据为本、能力共享、统筹集约”的思路,以数据集约化、能力基础化、设施共享化、资源价值化为核心路径推进数字化治理。

(一)打造共享公用的智治底座

1.推进数据资源集约共享。以“分布式建设、协议互联、协同运营”为原则,构建分布式、多中心的数据中枢体系。建设洛阳市大数据资源池,推进数据清洗、去冗余,形成数据资源合力,支撑政务、城市、社会服务等多元治理场景需求。鼓励医疗、教育、交通、金融、康养等行业领域数据资源与洛阳市大数据资源池的融合对接。强化洛阳市大数据资源池的统一数据服务能力,为各区各部门提供统一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数据开放及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服务。

2.打造共性技术赋能平台。统一打造共性技术赋能平台,面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以标准化、组件化、平台化方式提供自主调用、灵活配置的应用工具和技术工具。丰富公共应用工具供给,重点面向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票据等基础应用组件供给,建立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为数字空间提供主体、数据、行为的安全可靠保障。面向数字化治理不同场景的应用功能开发,统一搭建智算公共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数字孪生平台和数字安全防护体系,提供平台能力一体化支撑。

3.规范资源和设施共享共用机制。健全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机制,明确数据责任部门、数据源头、更新机制、质量标准、使用方法等基本属性,形成统一权威的数字化治理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探索制定洛阳市政府投资类平台项目建设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属于共性技术赋能平台功能的项目,各单位不再单独建设,其他应用平台类项目建设要满足城市数据资源管理的要求,做好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二)打造高效便捷的数字政府

1.完善数字政府顶层架构设计。构建“一办、一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城墙”的数字政府顶层架构。成立洛阳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依托现有市级国有融资平台组建数字政府运营公司,承担市级数字政府建设项目总集成、迭代更新、运维和数据运营等任务。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政务大数据平台,推进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2.统筹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持续打造基于智慧洛阳云平台的全市政务“一张网”和信息“一朵云”。强化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实现对市直部门、各县区外网资源开通使用、安全维护等动态管理。推进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础测绘体系,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景三维洛阳建设,引导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北斗+5G示范应用,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和产品在社会治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升级智慧洛阳云平台,推动各县区、各部门政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向智慧洛阳云平台迁移接入。推动各级部门数据向大数据中心汇聚,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间的数据协同共享和全市数字政府应用场景共享共用。搭建全市视频共享交换平台,为实现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形成涵盖市、县、乡、村(社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应用体系。

3.全面提升数字政府服务水平。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推广智慧政务示范应用,提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能力,推行“指尖办”“掌上办”,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新高地,实现“一网通办”。聚焦医疗、教育、社区、文旅、乡村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据融合共享,开展大数据应用,实现“一网通享”。聚焦城市治理堵点,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为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大数据支撑,实现“一网通管”。推进业务应用建设不断迭代升级,构建形成“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实现“一体协同”。

4.强化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与保密规定,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的要求,完善全市数据安全工作机制,强化政务云安全规划、安全建设、等保测评、风险评估、容灾备份等的保障工作,建立覆盖物理设施、网络、平台、应用、数据的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打造保障数字政府安全运行的坚固城墙。

(三)构建城乡协同的数字社会

1.打造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标杆。搭建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建设集数据中台、集成中台、城市AI中台、物联网中台、实景三维中台(洛阳)等于一体的智慧城市中枢。加强信息共享融合,推进时空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孪生“一张图”综合监管。支持伊滨科技产业新城率先创建数字孪生应用示范区,搭建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全域智慧化平台,引领物理城市空间的规划、建设、运营与治理。建设城市运营中心,协同科研院所、众智软件、科大讯飞、鸿业科技等,谋划建设中原城市群未来城市实验室,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深化城市治理,围绕法治洛阳、平安洛阳和服务型政府深度建设,聚焦智慧安全、智慧治理、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应急等重点领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

2.推进未来智慧社区建设。探索以政府管理为切入口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打造综合集成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一体化智慧社区。探索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在连接洛阳市政务云平台和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的前提下,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放政务服务资源,建设社区应用专题数据库,实现以地理空间信息为载体的深度信息资源整合,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智慧社区,实现小区、物业、街道、政府等多级多端互联互通和及时响应。

3.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信息化监测手段,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与保护,实现对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监测。推进“互联网+乡村治理”,整合农村党建、“三务”等信息资源,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围绕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重点民生工程,畅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推动公共基础服务协同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撑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创新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能力。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开展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培育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企业,建设一批省级数字乡村创新中心。

(四)打造高品质美好数字生活

1.智慧教育。争创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化市、区、校各级网络,推动洛阳教育宽带网建设并向IPv6升级,接入国家教育专网,推进区县教育城域网标准化改造。完善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洛阳智慧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国家、省、市、县(区)、校五级教育管理数据融通。健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提升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鼓励研发紧缺型学科的体系化在线课程,统筹引入部分名校名师在线课程,注重向音、体、美、劳及校本特色课等在线资源倾斜。建设智慧校园,推进5G+VR体验式教学示范应用,探索5G与3D模拟、VR沉浸式、情景嵌入式等融合教学方式,加大智能移动终端配置建设,推进录播教室向智慧教室升级改造,创建一批省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建设一批“未来学校”试点示范校。

2.智慧交通。创建智慧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市。推进郑州至洛阳、济源至新安等智慧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探索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应用。完善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强化基于ETC、移动支付和人脸识别等综合创新应用。建设智慧公交系统,推动铁路、民航、公共交通系统等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运行协同、服务融合和管理联动。依托洛阳机场、洛阳龙门站、洛阳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推进枢纽内的信息互通,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引导部署刷脸自助购取票、人脸识别验票检票、上车引导等智能设备,强化智慧停车、客流监测、室内定位与导航系统等的建设,提升综合枢纽的体验感。

3.智慧康养。建设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省级试点。推进智慧健康。优化“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建立终身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推进洛阳市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数据集中共享,完善洛阳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智慧医院建设。加强5G在移动急救、远程会诊等各类远程医疗服务中的示范应用。依托“健康洛阳”等互联网平台、APP等,建设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相衔接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养老。发挥市、县两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洛阳养老”微信公众号作用,健全老年人数据库管理,强化老年人大数据分析管理、养老机构智能信息化监控、养老服务购买绩效评估等功能。联合洛快办APP、洛阳一卡通,实现对全市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线上申请、审核、发放及资金监管。依托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推进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产业集聚发展。重点面向家庭养老床位、智慧助老餐厅、智慧养老院,打造智慧化解决方案,创新互联网+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智慧养老服务,培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提供商。

专栏8:数字化治理全面提升工程

1.数字政府建设

升级更新智慧洛阳云平台。更新升级智慧洛阳云平台,提高云平台的资源控制和数据流控制等支撑能力,提供动态、高效、可扩充的云资源服务。加快政务信息系统向智慧洛阳云平台迁移,推进各部门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和融合互联。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大力推进“跨省通办”、“一件事”集成办理、“好差评”系统。全面推动国家要求的132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落地。升级“一件事”服务系统,升级改造电子证照库、CA认证及电子签章系统。

建设5G+政务大厅。开设创新服务和场景式办事专区,实现VR政务服务、AI引导、远程办事、移动审批等服务与管理功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建设政务服务大厅智能视觉平台、三维可视化大数据展示系统,实现大厅智能化管理。

建设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对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交换、数据销毁六个数据全生命周期开展数据安全评估。建立第三方安全审计、实时监督机制,强化对云数据存储的核心掌控及系统开发、运维、数据应用等过程的安全管控,筑牢防数据泄露堤坝。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指挥和通报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数据安全责任制建设和落实,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2.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建设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按照“111N”智慧洛阳总体架构,即“一基础、一平台、一中心、N应用”,实现市、县(区)基础设施、系统、应用统筹,加强区域信息共享共用,打造智慧洛阳新模式。支持伊滨、新安、嵩县、汝阳等开展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县域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推进市县设施能力和数据资源互通共享。

智慧社区建设工程。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支持涧西区全域大数据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建设,创新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完善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标准,依托“一村(格)一警”智能工作平台深度应用,在城市区和县城重点区域建立集门禁、人脸、车禁、视频监控及人力部署为一体的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建设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在试点社区建设统一的人口、法人、房屋、事件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一表式”基层信息采集与动态更新,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地服务。

3.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打造“数商兴农”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以农业农村数据服务为抓手,以农业农村融媒体传播服务为重点,以溯源数字化认证服务体系为核心,建立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社群营销、虚拟场景营销等“数商兴农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构建有序竞争、服务优先、兴农助农的发展路径和良好环境;完善农产品展示与推广、文化交流与推动、购销互动与宣传、“数商”培训与传授、商品加工与物流等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积极创建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完善乡村数字设施建设,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 网络全覆盖。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指导汝阳县进一步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组织实施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创建“一村九园”数字化应用场景。积极创建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

七、底板,构建“数基支撑”枢纽中心

以创建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千兆示范城市、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为重点,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重点行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一流创新平台,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全省领先、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前瞻布局”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一)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1.创建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加快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建设覆盖广、速率高、体验好、质量优的5G精品网络,逐步构建低中高频协同发展的5G网络体系。强化室内场景、地下空间、重要交通枢纽及干线沿线5G网络覆盖,提升典型场景网络服务质量。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文旅等重点行业以及中欧科创园、中信科创园、炎黄青年数创社区、周山创新创业智慧岛等科创园区做好5G网络的行业专项覆盖。深入实施“5G+”示范工程,加大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领域5G示范应用建设,建设中西部地区“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

2.创建千兆示范城市。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实现城市、乡镇和重点行政村普遍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加快乡镇以上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设备规模部署,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光纤接入网升级改造,持续完善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场所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积极开展千兆宽带应用创新试点,鼓励基础电信企业、行业单位合作创新,聚焦信息消费新需求、新期待,加快“双千兆”网络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消费领域的业务应用。

3.建设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开展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深化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动IPv6与千兆光网、5G同步规划建设,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持IPv6。推动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IPv6改造。积极开展 IPv6业务推广,加快新入网和存量老旧家庭网关升级替换,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领域开展IPv6应用试点。

4.统筹建设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建立窄带物联网(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推进城市泛在感知设施部署,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市政管线、生态环境、社区家庭等,加快现有视频、传感等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具备统一连接、采集、汇聚、分析能力的接入体系。建立物联网标识体系,强化对物联网终端、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感知设施的智能管理,实现统一认证和有效识别。统筹建设行业级、城市级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实现连接共享、技术共享、服务共享。推进物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形成物联网典型场景下的集成创新应用。

5.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集群。推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部云谷、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洛阳中心、360景安数据中心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供给和利用,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3。推动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向计算型转变,融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中部云谷”。有序布局智能算力设施,加快寒武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推进洛阳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算力资源及基础软件设施、资源云化平台及训推一体平台建设。重点对接优势互联网企业来洛布局,打造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加快云边协同网络建设,推进云、网、边按需分配和灵活调度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

6.健全公有云发展体系。鼓励优质公有云资源落地,壮大云计算产业生态,加强公有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分布式云边端设施协同有序发展,在数据量大、时延要求高的应用场景集中区域按需部署边缘计算中心。加强推进一体化政务云建设,更新升级智慧洛阳云平台,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服务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服务。统筹规划全市一体化政务云建设运营,各县区已建政务云作为全市一体化节点统一纳入管理,打造权威、安全、绿色、健康的政务云生态。强化政务云支撑体系安全规划、安全建设、等保测评、风险评估、容灾备份等的保障工作,建设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对政务数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

(二)统筹建设融合基础设施

1.统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建设CIM基础数据库,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和物联网(IOT)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建设CIM基础平台,实现城市规建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共享、管理联动、全民共创”。建立“空间数据共享”新模式,创新二三维一体化的空间数据标准体系,做好规划、住建、城管、公安、应急、政法等部门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支撑服务。建设城市运营中心指挥平台,整合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经济运行、环保、应急、文旅、交通等平台资源,建立基于城市运行监测、联动指挥、事件管理、辅助决策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营指挥平台。推动各县区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运营水平。推进东弘洛阳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项目建设,率先探索城市综合管线管理新平台新模式。

2.推进公共服务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聚焦医疗、教育、住房、民政、人社等重点民生领域,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造普惠均等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医疗,加快医共体建设,提供一体化、连续化的医疗服务;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系统。建设智慧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房产,建设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房产系统。建设智慧民政,建设一体化智慧民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市级、县区级智慧养老监管平台,加快各养老平台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互联网+养老”体系。建设智慧人社,着力抓好“金保工程”二期、社会保障“一卡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广应用电子社保卡,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3.推进重点行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支持轨道交通、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统筹推动感知、通信、处理等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探索收费站ETC自由流快速通行、隧道火灾预警及气体感知、普通公路“车路空天”一体化感知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县区新闻媒体融合。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部署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依托省智能充电服务平台,搭建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智能充电服务网络,依托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加速完善全市能源数字化发展、精确化管理,构建能源系统智能化运营体系。

(三)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支持先进耐火材料、拖拉机动力系统、矿山重型装备、航空精密轴承等在洛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争取省实验室分支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支机构落地,高质量建设龙门实验室。加强与西安交大、大连理工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新建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迭代性技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支持洛轴、中钢洛耐、普莱柯等优势企业创建省级产业研究院,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产业研究院全覆盖。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成国际一流农机装备创新平台,支持在高性能轴承、光电连接器、生物安全、智能矿山装备、高端石化、海洋工程材料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寒武纪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颐高数字科创中心、洛阳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城创智广场等一批双创载体建设。加快洛阳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9:信息通信枢纽优势再造工程

1.创建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加快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在洛钼无人矿山、龙门石窟等应用试点示范基础上,在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园区、智慧环保、智慧政务、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养老、智慧教育、智慧农业十大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引进培育5G领军企业团队,培育5G领域企业,支持华为新基建中心等项目建设。

2.创建千兆示范城市。挖掘千兆光网和5G“双千兆”网络协同部署应用场景,创建千兆城市,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等。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实现城市、乡镇和重点行政村普遍具备千兆接入能力。深化城市家庭、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双千兆”网络覆盖。在工业、交通、电网、教育等典型行业开展千兆虚拟专网建设,打造一批千兆虚拟专网标杆工程。开展千兆宽带应用创新试点,鼓励基础电信企业、行业单位合作创新,聚焦信息消费新需求、新期待,加快“双千兆”网络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消费领域的业务应用。

3.建设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深化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千兆光网、5G网络等新建网络同步部署IPv6,推进面向公众网络的物联网平台、终端、网关设备等进行IPv6升级改造和使用,推动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IPv6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平台软硬件IPv6升级改造,积极开展IPv6应用推广,新开通的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业务应支持IPv6,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行业开展IPv6+新技术试点以及规模应用,积极申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IPv6单栈应用试点,增强网络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4.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集群。推进中国移动(河南洛阳)数据中心、360中部数字安全科技创新总部、洛阳景安IDC云数据有限公司等大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建设,推动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向计算型转变,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5.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交通、物流、清洁能源、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城乡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集约共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赋能作用。支持洛龙区智能网联及车路协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推进智慧交通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公交车车辆、新建智慧停车场、新能源充电桩等设施建设;支持涧西区、新安县等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支持三众智慧能源研究院及智慧节能产品创新发展模式,支撑我市绿色低碳发展。

八、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政数局、科技局、财政局等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数字经济发展联席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成立全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智库,组织数字化转型发展沙龙、培训,举办数字经济相关会议会展、大赛等跟踪全国、全市数字化转型动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全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撑。衔接国家、省统计体系,健全数字经济统计制度,研判数字经济运行态势,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规划落地实施。

(二)优化政策扶持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统筹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吸引人才、资本市场,打造国有、民间多方参与,多种合作模式并存的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市场。利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和“三大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装备制造、新兴电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依托国有平台投资公司整合优化现有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有条件县区设立数字产业发展基金或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创新“基金+资本”招商新模式,鼓励银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机构创新云量贷、数改贷、股权投资、设备(软件)融资租赁等模式,支持数字企业落户、培育企业壮大、鼓励数字企业研发、推广数字化应用等。

    (三)加强数据安全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落实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和报备制度,加强数据安全保密监管手段和机制建设,加强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密管理,提高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和个人隐私保护力度。强化个人信息收集、储存、使用、加工、传输、使用、共享等环节安全管理,严格规范运用个人信息开展大数据分析的行为。加强数据安全监管执法,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合规评估和违法违规专项治理,督促政府各部门、企业等强化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及时整改、消除重大数据泄露、滥用等安全隐患。强化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建立网络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事件通报处置、数据对外提供使用报告等制度。

(四)加大人才引育

依托“河洛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完善数字经济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健全数字人才“引育用留管”制度依托高能级创新载体汇聚一流数字经济高端人才,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势引育卓越工程师和优秀技能人才。加快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郑州大学洛阳校区等高水平建设,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学生实训基地。支持华为公司与洛阳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成立鲲鹏产业学院,培养鲲鹏技术应用型人才。

政策解读相关链接:https://www.hnlykfq.gov.cn/zhengcejiedu/16683.html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