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研学基地,农耕博物馆,这所小学竟然都有!

2021-04-30 08:34 15239

白色的栅栏,整齐的菜畦,每班一块田地,标着班级名字。豆角刚出芽,小葱正绿,香菜正开花,油菜已结籽……黄色的长廊上挂着几个字:枫趣园。这是枫叶路小学的研学基地。

01.jpg

耧、耙、纺车、风箱、马轭、石磨……上百件耕作、纺织、生活等方面的用具整齐地摆在展室内。这是枫叶路小学的农耕“博物馆”。

02.jpg

枫叶路小学是伊滨区按照城市学校标准规划建设的小学,占地面积约28000平方米。近年来,李村镇申明、杨湾、西李、李东、李南等社区群众搬迁,先后入住吉庆嘉苑和兰台嘉苑。在安置小区建设之初,考虑到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配套建设了这所高标准的小学。20189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现有41个教学班,90多名教师,1800余名学生,是伊滨区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小学。

03.jpg


自己动手,建起了“菜园+花园+果园”的研学基地

 

4月26日,我们来到了枫叶路小学。学校的栅栏围墙上,蔷薇正迎风开放。走进校园,假山喷泉花池,精心地布置成一处处景观。沿着绿荫路走向学校的南边,研学基地就出现在眼前。

04.jpg


这是一片长方形的田地,东西约40多米,南北20多米,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温室大棚,田地,长廊,甬道,各种色彩在蓝天的映衬下,赏心悦目。


校长智俊娟介绍说,当初这是片空地,堆着建筑废料,影响美观,闲置着也可惜,于是清理出来一片建了温室大棚,供学校的鱼、莲及花草过冬。后来接触到研学方面的知识以后,就想利用这片空地方,建个小小的研学基地,不用外出,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近农耕文明,学习田间知识。

有了这个想法,他们说干就干。去年假期期间,把空地上建筑废料运走,换上了附近建筑工地的营养土,分到各班,学生和老师共同经营自己的责任田,种什么,由各班说了算。种菜的种菜,种花生的种花生,种油菜的种油菜。有的班级种的是瓜果,收获的时候,还可以把果实当成奖品,分发于学生。

05.jpg

这里是菜园,也是花园,果园。孩子们在菜园栅栏外种了向日葵,波斯菊,要不了多久,就会织成花的篱笆。菜园外种了杏树,桃棵,枣树,石榴树等多种果树,次第花开,又是一处风景,一个研学课程。


“长廊是专业人员建成的,其余,都是学校员工自己动手,没花什么钱。”智俊娟介绍说。花种,是师生们自己带的;果树,是搬迁群众从老家移来的;石槽,瓦缸,水缸,都是从搬迁村捡来的;瓦缸上绘的画,是学校美术老师画的。甬道上的碎石片,是从寇店石料厂拉回来的碎料,员工自己铺成的。撒下草籽,要不了多久,一条青草与石板组成的不规则图案就出现在眼前,那废物利用的碎石板反而是一种独特的美了。

几个小学生在研学基地看他们种的蔬菜。“这片是我们班的。第三行第一棵是我种的,比前天多长了一片叶子。”他们嘻嘻地笑着,辨认着各种菜的名字。“香菜会开白花,菠菜还会结籽呢。我要写到观察日记上。”

06.jpg


长廊边种了紫藤与凌霄,还有蛇瓜和葡萄。等把长廊和拱形门爬满了,开花了,这里就是师生一个休憩场所了。劳动、休闲或者读书,在这里,都能体验到美的享受。


“建长廊的时候,有个学生问我,校长,是不是我们学校要建成花园啊。我说对啊,你们都是这里的花朵。我总觉得,用环境育人,五育并举,一定要落到实处,空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智俊娟说。 

 

留住乡愁,建起了“农具+纺织+用具”的农耕文化展览室

 

在研学基地对面的“枫趣楼”下,有一间大教室。教室旁有个标牌:“农耕文化展览室。”

在这间小小的博物馆里,风箱、藤笼、筛子、筐箩等生活用具,犁、锄、耧、耙、木锨、桑叉等农具围着墙依次摆放。中间的大门板上,摆着几辆纺车与织布机的构件。它们静静地讲述着农耕时期的文明与艰辛。

这间小博物馆的物品虽说不上特别丰富和精美,设计却别具匠心。墙上挂着蓑衣与牛铃,春耕秋收图,灯罩是斗笠的模样,窗帘与桌上的印花布,也极具和谐与美感。


07.jpg


智俊娟一一介绍每件物品的来历:


这辆纺车,是学校保洁工师傅帮助收集的;这张老式八仙桌,是哪个老师送来的;这些木锨,耧,是哪个老师送来的;哪个老师家涉及搬迁,她把娘家、婆家、外婆家的农具全部贡献了出来;郭老师的舅舅听到我们收集农具后,不但出车出力运来了这张大耙,还帮助我们收集瓦罐、瓦当等物件……“这些都是大家收集来的物品,正因为群策群力,我们才布置成了这间小小的博物馆。

08.jpg


说起建农耕博物馆的因缘,智俊娟说,伊洛平原是华夏传统农耕文化的起源地,而现在,一些珍贵的农耕文化资源及遗迹正在逐渐消逝。近年附近村庄搬迁,很多老物件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学校就想收集起来,成立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记得住乡愁”落实到实处。一来传承农耕文化,二来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之快,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


于是,在教职员工会上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在展览室内,一群小学生对着这些老用具眼睛里写满了好奇。看到风箱,一个孩子问:“是不是箱子啊。”“是啊,是盛满了风的箱子,一拉就出来了。”智俊娟笑着说。了解真正的用途后,孩子们非常地惊奇,都要试着拉着风来。

09.jpg

目前,研学基地和小小博物馆,还处于起始阶段。下一步,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比如继续收集展品,把每一样用具的用法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上劳动课时,教师可以带大家来这里参加学习,近距离地触摸渐渐远去的农耕文化。


“学校还想把它打造成了一个革命精神传承的阵地,给大家讲述劳动在延安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讲述周总理与纺车的故事,讲作家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智俊娟说。 

10.jpg

11.jpg

12.jpg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