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社区设施:不仅很齐全,而且特便民——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

洛阳日报 2012-03-23 10:44 7580

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怎样建?社区要建多大?房子应建多高?需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有哪些?

  记者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为切实加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工作,保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办公室制定了相关标准。

  建设规模

  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选址安全、村民同意的要求,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布点、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结合人口增长率,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

  在规模和原则上,要按照“153”的标准,即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和人口较多的平原地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1万人以上,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住宅6层以上,具备条件的要建设高层或小高层;丘陵塬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5000人以上,覆盖半径4公里左右,住宅4层以上; 山区和旅游景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3000人以上,住宅2层以上。

  为集约节约用地,我市鼓励和支持利用荒山荒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并发挥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特色社区。

  社区配套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做到四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就业项目配套。

  教育设施

  幼儿园:每5000人应至少配建1所六班幼儿园;小于5000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三班幼儿园。

  小学:每1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二十四班小学;小于1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十二班小学。

  中学:每2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三十六班中学;较偏远的小于2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规模适当的中学。

  各社区可根据人口和位置等因素合理调整教育设施规模。

  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医疗卫生站(所),3000人以上社区,面积要在100平方米以上;5000人以上社区,面积要在15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同时,要建设诊断、治疗、观察、药房、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室,实现六室分开。

  文化体育设施

  文化休闲广场,可与室外体育活动场所及绿地系统设施合并建设。要根据人口集聚数量,建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能够开展棋牌、器乐、健身等室内文体娱乐活动。室外体育活动场所,要能够开展小型室外演出及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能够设置部分体育健身器材,可与绿地景观系统合并建设。

  商业便民设施

  便民超市,5000人以下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5000人至1万人的社区,面积要在50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800平方米以上。同时,还要配套建设集贸市场、银行(储蓄所)、餐饮店以及洗衣店、理发店等其他商业服务设施。

  社区服务设施

  综合会议室,面积要在100平方米以上,可与文体活动室合用;警务室,面积要在30平方米以上,办公设施要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办公桌、通信工具、自行车或摩托车、档案柜、巡逻警械、台账;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站,要单独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低保、救灾、优抚、慈善、失业登记职业指导等服务;停车场(库),要按照社区经济发展指标、产业及人口确定规模;旅游景区社区可建设游客公共停车场,鼓励建设地下、立体等类型停车场(库);建设人口计生服务站,应设育龄妇女康检室、人口学校、档案资料室等。同时,还应配套建设邮政所、物业管理机构和养老院等服务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

  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要在70米以内,生活垃圾收集率要在95%以上,处理率要在90%以上;垃圾转运站,要按照社区的人口、产业等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规划位置应适中便于转运并且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垃圾处理场,要按照社区居民垃圾产生量合理确定规模。一般社区可运至周边已建垃圾处理场,偏远社区应单独建设垃圾处理场。公厕,每1000人要建设1座至2座;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率要在98%以上,处理率要在95%以上;道路设施,与外界连接道路路面宽度应达到12米至18米,并配建绿化带。社区内主要道路路面宽度应达到8米至10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应达到5米至7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应达到3米至5米。 

  广电设施,有线电视网络要全部入户,并纳入市、县网络;公交场站,规模较大的社区应建设公交停车场,公交站点建设时宜采取港湾停车站;供水设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应在95%以上,生活饮用水卫生达标率要达到100%;绿化设施,绿地率要在30%以上。此外,还应配套建设燃气、供热、通信等设施。以上各类设施,具备条件的可与周边城镇或产业集聚区(园区)实现资源共享。

  产业就业项目

  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配套产业,确保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要为社区群众就近在非农企业就业创造条件,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就地就业;要开辟创业园或创业项目,鼓励支持社区群众自主创业,确保不少于30%的社区群众有自己的创业项目。

  记者 郭立翔 李江涛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