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掘山村里正气扬

2017-02-21 14:51 6293

正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美好节日,洛阳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的一条稿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伊滨区掘山村800余户村民用上天然气。掘山村是我的老家,生于斯,长于斯,离乡虽久,然寤寐思服,心向往之。村口五百年的老皂角树,成了我思念故乡的记忆坐标,也成了人生在世,风雨飘摇,展望未来,把根留住的最美形象代言。而家乡的一些发展变化,自然也成了我优先关注的重点。

  报道称:近日,伊滨区掘山村800余户村民用上了清洁、高效、方便的天然气,实现了取暖、洗浴、做饭燃气一体化,彻底告别了烧煤时代。记者来到村民王秀娟家的厨房,新式橱柜、干净的炊具让人耳目一新,一点不亚于城市居民家中的厨房。王秀娟自豪地说:以前我们用的是煤,要是来不及就用柴火,做了饭了把脸熏的就是黑漆漆的,手都是黑的。现在我们安上气了,我们现在的做饭条件,农村就赶上城里了。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烧火做饭,从烧柴火灶到烧散煤,偶尔急了还要用上风箱子,拉风箱的时候不能急,得悠着劲儿来。后来再到烧煤球,前几年村里推行沼气,家家户户门前都配上了沼气池,按说也算是可再生式的清洁能源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还是慢慢停用了。又回到了烧煤的老办法上。  据介绍,管道天然气进农村是该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减少燃煤使用量,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满足农民的用气需求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每个家庭改用天然气取暖后,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量近10吨。庞村镇掘山村村委主任方庆虎表示:村里860户人家,包括所住位置比较偏僻的,都通了天然气。管道改造的成本,村里补贴一部分,村民自己出一部分,每家投入3000元左右。现在日子好了,村民不差这点钱,都愿意出。比原来用煤而言,用气一户每年节省费用大概有二三百块钱,安全系数上也更有保障。


过年回家,大哥拉着我去看村东沟的治理情况,原来印象里很深很宽的东沟,只有一条窄窄的土坝连接着,多少代的村里人过来过往都很不方便。后来,由于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东沟成了倾倒垃圾的地方,一到夏天散发着恶臭,令人掩鼻避之。而现在东沟已经基本被填平了,并新修了水泥路,村里人高兴地说:多少代人都不敢想,如今也是天堑变通途了。而村里的生活垃圾,也和城里一样日产日清,定时保洁,集中处理。这都得感谢村里的好带头人方庆虎啊。说起方庆虎,村里人都很亲切,他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在经历了前期外出干事创业的艰苦奋斗之后,颇有成就的他没有选择逃离农村,而是选择了回报乡里,挑起了父老乡亲寄予他的深深期望和厚厚情义,撸起袖子,带领大家加油干。


    去年,掘山村两委承诺的各项惠民工程如期完成:投资6万元安装25个数字高清监控探头;为近500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20元;投资43万余元为群众开通天然气,并免费为每户群众供气100立方米……

   为了丰富掘山村村民的休闲文化生活,村两委去年决定建设一个八千平米的道德文化广场。虽然掘山村有一定的村集体收入,但远不够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为了加紧工期,村班子成员贴了钱,但仍有部分工程款未能及时结算。春节前夕,村里不少在外地投资建厂的企业家回乡探亲。趁着这个机会,村委会经过讨论决定举行一场公益募捐活动。


    大哥对我说:谁也没想到,这场公益募捐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率先带动下,最后募集资金70多万元。参与者有企业家,还有公务员、教师、外出务工者等。这充分体现了乡亲们现在富裕了,也都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村民们纷纷感叹:掘山村的干部很不容易,为村民做了很多实事、好事,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掘山村的干部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41岁,干事创业有思路、有方法;掘山村的干部还要继续努力,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今年春节,掘山村更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组织了首届掘山村春节文艺晚会,村里的各种文艺人才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可一说要办春晚,就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一直到临近正式演出了,还有各种演出团队等也要报名参加。但村里秉承一个观点,即所有演出人员都必须是自己村里人,不拉外援,一定要体现出原汁原味儿的掘山村人的精神风貌。演出水平或许有待提高,但大家的真情出演,一定是最熟悉的,最贴近的,最亲切的。将近三个小时的春晚,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纷纷前来观赏,一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

 正气的高地一退失,歪风邪气就上位。过去村里人没有很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牌喝酒耍钱都很平常。掘山村干部说,我们从来都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精神文明建设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精神的对错之分,却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路子何去何从,是任由乡亲们不断地无聊和颓靡下去,还是树立正气,刹住歪风邪气,让我们的父老乡亲们都有尊严有体面有良好精神风貌的生活,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村里的教育事业,改善村小学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的配备,打造村级的名校,让老师走进来,学生留下来,高材生走出去,实业家赶回来……通过下大力狠抓教育事业,让掘山村的教育成为村里各项事业的总抓手,虽然这个路子是见效最慢的,但效果却是最持久的,当转成了良性循环之后,我们各项事业就有了最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梯队建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年轻人就地择业,干事创业,不离本土,事业有成;让村里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随心尽份,发挥余热。若此,中国最古老的乡级村落的凝聚力,粘合度,吸引力就会全面体现出来,老中少生生不息,接力发展,则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一定是美好的,长远的,积极健康向上的……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那流浪在外的游子不禁扪心自问:我们也能为自己的故乡做点什么呢?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