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粉条大爷”的脱贫路

2020-12-14 12:04 7554

天还没亮,家住伊滨区李村镇东宋村的陈耕成就开始忙活起来。院子里成堆的粉条等着他上称、打捆、包装,他要赶在9点前把300斤粉条送往河南省安装集团在伊滨区的两个项目工地,“搁前几年,想都不敢想我能过上现在的日子。”陈耕成笑着说到。


陈耕成今年已经80岁,妻子、儿子都有智力残疾,儿子患有慢性肾病综合征,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这么多年家里全靠他一人支撑。可不管再怎么吃苦肯干,光是儿子每个月1200多元医药费开支就压得他喘不过气。


随着年龄渐长,体力渐弱,陈耕成能干的活越来越少,心里的石头越来越沉,“我既没文化,又没本事,家里负担这么大,如果以后我干不了活,没了收入,一家人饭都吃不到嘴里,日子可咋过呢!”前几年,陈耕成每每想到以后的日子,总是愁得睡不着觉。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上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助下,靠着一手漏粉条的手艺,他家的日子慢慢好转。


微信图片_20201214104347.jpg


像陈耕成这样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一直是村干部的牵挂。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多项扶贫项目落地东宋村。2016年,村里为陈耕成申请了产业帮扶项目,通过项目帮扶,陈耕成每年可以获得项目扶贫资金2000多元。陈耕成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拿到这笔钱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然而,这只是村里对陈耕成一家帮扶的开始。接下来,陈耕成一家享受到的帮扶政策一项接一项:媳妇办理了低保,儿子办理了五保和慢性病卡,在享受了“五级报销”政策后,现在儿子的医疗自费部分不超过10%,有了这几项政策的保障,让他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不少。不仅如此,区残联还为他媳妇、儿子申请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今年通过区里的政策扶持,他自种的7亩“小杂粮”地也享受到每亩500元的农业补贴,仅此一项,家里每年的收入就能增加3500元。


享受到多项补贴和帮扶的陈耕成,心头热乎乎的,干劲儿越来越足,一门心思想把日子过得更好。


2016年,陈耕成开始做起了手工红薯粉条。“我在自家地里种红薯,收获后做成粉条,不仅便于储存,还能增加收入。”陈耕成有些激动地说,每年秋收后,他带着儿子把一个个红薯挖出来、洗干净,搅碎、磨成粉,再经过沉淀、过勺、水煮、晾晒等十余道工序后,做成透亮筋道的手工红薯粉条。


微信图片_20201214104341.jpg


“别看他年纪大,干起活来吃苦又用心,做红薯粉条他可上心了。”村支部书记陈记生告诉记者。红薯粉条成形前往往要晾晒几天,为了看护粉条,每逢晾晒粉条那几天,不管多冷,陈耕成都要卷着铺盖睡在大门外彻夜守着,生怕有点闪失。


2019年,陈耕成共制作红薯粉条3700多斤,村干部不仅四处帮他联系买家,还通过各类媒体为他宣传。因为无添加、纯手工、口感好,陈耕成当年的粉条以每斤13元的价格销售一空。


今年,截至目前陈耕成已经做出了3000多斤红薯粉条,在对口帮扶单位伊滨区建设局及驻村第一书记郭静联系帮助下,已经向河南省安装集团、中建七局等多家建设单位的工地食堂售出800多斤。


微信图片_20201214104337.jpg


“今年,我被查出得了肾结石,我准备年前去做手术,所以想尽早把这些粉条卖掉。”陈耕成说,他希望在一个月内把剩余的粉条以10元一斤的价格售出,好放心去做手术。他说,现在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等身体恢复了,他还要带着家人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陈耕成只是伊滨区490户脱贫户中的一家。“十三五”以来,伊滨区通过总体谋划布局、政府引导支持、扶贫政策落实、产业项目带动、实施精准帮扶等措施,实现了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目前,全区4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28名贫困群众已全部实现脱贫。


爱心速递:

如果您想要购买陈耕成家的手工红薯粉条,可直接与他电话联系,联系电话:15136350328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