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玉“出圈”的背后:伊滨好人还有很多

2022-09-20 11:04 2897

志愿.png

频繁“出圈”的好人


近日,位于伊滨区的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巧玉“出圈”走红,因其在实习上班时路遇车祸重伤者,出手相救,被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破格录用。被百余家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引起关注。

去年9月,家住伊滨区李村镇东宋村的花甲老人陈更成靠做粉条勤劳致富的事迹,被CCTV-12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节目报道。

去年3月,伊滨区商户张峻茹无怨无悔支持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被评为“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

在伊滨,一个个普通人、平凡人用勇气、正气、爱心和勤奋,描绘了新时代伊滨的好人群像。他们的平凡举动温暖人心,他们的不凡事迹让伊滨的美变得具体而生动。

伊滨好人频频“出圈”,充分印证了伊滨这座“爱心之城”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核。

“爱心之城”的温度

一颗心触动一颗心,一个人影响一群人。平凡的示范引领,无穷的榜样力量,让善行善举在伊滨处处可见、蔚然成风。

累计资助70名大学生的李村镇袁付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田现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爱心可以像星星之火,点亮更多的爱心,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从2012年起,他对该社区本年度考上本科的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考上专科的学生,每人资助500元。当年,袁付社区共有26个孩子考上大学,其中本科12个、专科14个,田现国一共拿出了19000元助学金。田现国说:“小时候,街坊邻居对俺都很好。如今俺生活条件好了,挣了点儿钱,也看不得街坊邻居受苦,能帮一把是一把。”

在伊滨,像田现国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

33岁的侯飞,在倒盏民俗村开了一家小饭馆,经营麻花、肉夹馍和手工麻团。遇到难处的人,只要说一句“来份单人套餐”,就可以在这儿免费吃饭。开饭店的付宏图是个热心肠,同社区80岁以上老人到他店里吃饭,也是全部免费。

针对普通市民、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环卫工人等群体,伊滨区还精心策划推出了系列爱心活动。各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社区的“四点半学校”、遍布城区的环卫工“爱心驿站”……这些实实在在的爱心品牌活动,让伊滨的每一份爱心都化作润物无声的温暖。

“志愿之城”的力量

眼下,正是红薯苗移栽的时间,家住诸葛镇西山张社区的张少滨老人犯了难:妻子重病在床,孩子们外出打工,这可咋办?该社区支部书记张果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组织干部、志愿者给老人的地里栽上了红薯苗。

每周五下午,伊滨区机关干部徐林博都要到伊滨路与科技大道交叉口做交通志愿者。和徐林博一样,伊滨区各文明单位志愿者坚持每周到分包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打扫卫生,或站岗执勤,红帽子、红马甲成了伊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在伊滨二广高速出入口,由交警、公安和医护人员组成的工作人员中有一对父子志愿者,父亲是做医生的孙炳卫,儿子是做辅警的孙嘉旭。疫情防控、抗洪抢险、防范山火……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伊滨志愿者的身影。

而这些,仅仅是“志愿之城”的红色一角。在伊滨这座年轻的城区,“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目前,伊滨有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4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城乡。”该区宣传统战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是普通人、身边人,做的也大多是民生事、细碎事,但恰恰是凡人微光的叠加,汇成燎原之势,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精神在伊滨蔚然成风。”

道德的力量激荡人心,模范的引领有力有效。这些频频“出圈”、频上热搜的伊滨好人,不断用凡人善举展示着伊滨的温度和暖意。 



logo
logo